编辑部信箱:webmaster@china918.net  网友论坛>> 网友留言>>



序 —— 长记抗暴日   中华赤子心

 
李  治

1999年3月30日  于北京
 
 每当经过广电部宿舍大院,我总忍不住向他居住的八号楼望去,心中飘过一丝淡淡的忆念,
 自言自语的说:"千万不要进去,不要去打扰他"。因为此时,也许滇缅公路上,那一段
 段感人的故事,正从他的笔端汨汨流出。
 可日子久了,终于还是拿起了电话。还是那熟悉的噪音,从电话耳机里传来,那是他热情的
 呼唤。
 门铃"叮咚"一响,开门的正是项堃。
 "啊,李治同志,我的忘年交来了。欢迎啊,欢迎!"
 
                                      (一) 
 
 第一次见到他时,我还是一个青年。有一次,他在基督教青年会讲课,内容是"我的表演艺
 术"。我坐在长椅靠门口的地方,不一会儿,项堃在青年会董事侯孚允先生的陪同下步入课
 堂。当时不知怎的,我冒冒失失地站起身,象老熟人一样的和他打招呼:"您好,张军长!
 "他稍一楞神,随即马上明白过来,哈哈大笑,伸出手,热情地说:"你好,你好!"
 
 项堃在演完《佩剑将军》和《火烧圆明园》后就闭门谢客,面壁南窗,展吐余丝,织补过往
 ,潜心埋头创作。他呕心沥血,日夜兼程,在身体病情十分危险的情况下坚持创作,一下子
 写了十四年,其间曾因心脏病三次住院。他如此拼命的工作就是想在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
 之际把剧本拍出来。但事与愿违,由于摄制经费一直没有着落,使写完的剧本"搁浅"。
 
 《东方醒狮》一剧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领导东南亚各国华侨
 支援祖国抗战的艺术性史实片。全片生活气息浓厚,素材真实丰富。所描述的机工斗争生活
 非常精采动人,剧本准确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历史的真实,分寸感把握得极好。并将乐观主义
 和自强不息的民族奉献精神贯穿全剧始终。剧本一问世就得到中宣部、文化部、广电部、中
 央统战部、中央电视台、国务院侨办、全国侨联、全国政协侨委、民盟北京市委、民盟中央
 和中共北京市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日友好协会等十三个单位五名部长六名副部长
 的亲切关怀。新华社国际部先后报导了此事,并用多国文字在二十个国家给予了转载,同时
 整个戏的筹备制作及销售全过程还将在美国好莱坞的报刊杂志上给予报道。
 故事以遭受凌辱与灾难的中国近代史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刘莲的亲身经历把人们带到二战
 期间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肆虐的年代,带到马来半岛和整个东南亚,带到硝烟笼罩的中国第
 二长城--滇缅公路这一当年国际援助中国抗战的最主要的输血线上。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个
 可歌可泣的抗日史实,歌颂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和直接参加抗战的三千二百名汽车兵在反法西
 斯侵略战争所作的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东方醒狮》一剧发出了要和平,追求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要创造一个和平、平等、安宁的
 新世界这一全人类共同的心声。
 
                                       (二)
 
 我和项老就剧本问题通了不少个电话,每次他都谦虚地让我提出修改意见。从中艺术大师的
 人格、秉性对我具有一种天然的幅射作用,使我受益匪浅。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提起那段火红的战争年代,项老总是兴奋地滔滔不绝:"啊呀,那
 时候华侨的抗日热情可高了。我们演出后,他们有的把金币扔上舞台,有的用手绢包着支票
 扔上来。而日本人在人群里偷偷往舞台上扔刀子,还有扔硫酸的,想给演员毁容。我的剧本
 里写的那些人都是第一批报名回国参加抗战的。开始报名的有上万人呢!后来规定了限制条
 件,要二十到四十岁之间的男性,结果挑出三千人,没想到里面竟有六个女扮男装的,她们
 是当代的花木兰哪!"
 
 老人的电话打了很长时间,我想,他之所以热衷于《东方醒狮》一剧的创作一定和他的战斗
 经历不无关系。
 
 项堃,山东人,原名王象坤,五岁时母亲去世。作商人的父亲在续弦之后对项堃兄妹三人虐
 待成性,他是在表哥的帮助下他开始识字的。革命军北伐打到山东时,项堃才有机会进了山
 东济南师范,从此便以校为家。六年中他埋头苦读,每年学校放假他都把图书馆的有关文
 学戏剧方面的书借出来。夜以继日地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他都能
 背诵。聪明好学,慧冠群儿的他凭着广博的知识纵横捭阖,阔论古今。后来他练习写作。有
 一次,他写了一篇《毕业即失业》的文章登在报上,被国民党当局指控为反政府,有"共党
 嫌疑"而身陷囹圄。在狱中,他经历了压杠子、疲劳审问、假枪毙等非人的折磨,受了不少
 苦,当时他还不满十八岁。
 
 出狱后,项堃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南京国立戏剧专课学校。举目无亲的他又开始了以校为
 家的生活。这时候他在思想上有了极大的进步,爱国主义激情不断高涨。他以文学戏剧为轴
 心,不断向四周幅射,上下贯通,又读了不少书籍。如蒋光慈的《少年飘泊者》、叶山嘉树
 的《洋灰桶里的一封信》等等。当时的启蒙老师是大戏剧家曹禺,此时已到1936年冬。
 以后曹禺先生介绍他去了上海,在中国旅行话剧团里当演员。当时曹禺的《日出》刚刚写完
 ,他便演了剧中的人物方达生。
 
 上海沦陷后,他从南京转到武汉。当时海外巨富,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正在寻找抗日文艺团
 体宣传抗日,于是一个由东北、华北、华南流亡学生组成的文艺团体--武汉合唱团就在陈
 嘉庚的领导下到了广州、香港、新加坡。所到之处积极宣传抗日,项堃在其中负责戏剧演出
 。每到一处先是和大家高唱抗日歌曲,幕间举办展览,展出日本鬼子在南京大屠杀的照片。
 而后演出抗日话剧并大搞募捐活动,支援抗战。整个马来半岛都有他的足迹。
 
 在吉隆坡华侨欢迎武汉合唱团的演出大会上,当时任合唱团戏剧股长的项堃所编的短剧《三
 光政策》、《人性与兽性》、《华侨与祖国骨肉情》等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演出结束后,
 台上台下群情激愤,抗战口号此起彼,项堃眼里含满了激动泪水。
 
 与陈嘉庚相处三年后,项堃回到国内。皖南事变发生后,白色恐怖笼罩重庆。他愤而退出原
 国共合作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参加到周恩来领导创建的"中艺"剧社。第一个戏就是《
 茶花女》,也叫《天地长久》,他与白杨合作得十分成功。在重庆话剧舞台上与国民党短兵
 相接的战斗中,他又与白杨、舒绣文、耿震主演了《天国春秋》,这个戏的主题思想是根据
 周恩来的诗"千克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而改编的。在演出过程中,观众
 纷纷离席振臂高呼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口号,一些汉奸特务则趁机钻到后台砸演员的化妆间。
 在演老舍的作品《面子问题》时,正值严冬,由于经费紧张,演员没有演出服装,老舍就把
 自己身上的长袍马褂脱下来给项堃演戏,自己则用舞台上的大幕布包裹着身子站在台口看项
 堃的演出。
 
 以后项堃又与白杨主演了夏衍改编的《复活》、《钦差大臣》、《愁城记》、以及《岳飞》
 、《风雪夜归人》、《家》、《清宫外史》等轰动大后方的抗日进步戏剧。当时周总理总是
 带着新华日报社和八路驻重庆办事处的同志们来看戏,给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以巨大的支持和
 关怀。
 
 日本投降后,项堃回到北平拍电影,当时有一个进步戏叫《甦凤记》,是揭露国民党空军罪
 行的。影响片刚公映后,他就被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连人带胶片抓到司令部里去了。
 解放后,项堃任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演员部分负责人,因工作努力多次受到行政部门和工会
 的表彰。
 
 1957年反右时期,项堃因提了一些关于培养演员方式方法的意见被打成右派。
 文革中,他更是受到非人折磨。有人说,你那时没疯就算不错了。可当时的他何尝不是处在
 人生的边缘?
 
                                      (三) 
 
 有着八十的演出生涯的项堃其经历充满曲折惊险,颇具传奇色彩,特别是配合著名爱国华侨
 领袖陈嘉庚进行抗日宣传,在支援抗战的具体活动中作出了贡献。
 
 1938年底,日本帝国主义全部占领了中国的沿海城市,封锁了外国援助中国的一切海上通道
 。我国为了抢修一条国际通道用以运送战争物资,开始修建从昆明至缅甸北部腊戎的滇缅公
 路。蜿蜒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要穿越五座大山三条大江。在起伏不平的线路上,筑路的民工
 、工人、工程技术人员达二十万人。全部土石方都是靠民工用炸药、锄头、扁担以及钢钎铁
 凿一锄锄一担担地清运的。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我广大筑路工人、士兵和工程技术人员不
 畏艰难,夜以继日,工程进展十分迅速,到1938年底,滇缅公路全线贯通。在八个多月的时
 间内,捐躯者达二千余人,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二至三人牺牲,每一个月就有二至三百人成为
 亡灵。据统计,有7万人献身于这条公路的修建。
 
 滇缅公路开通后,即成为抗日大后方唯一的国际通道,我国最主要的军运大动脉。仅1939年
 初到1991年底,通过此公路运入中国的物资达221567吨,其中1/3为汽油,1/5为军用品。
 为了招募司机(机工),当时的项堃配合陈嘉庚宣传招聘东南亚各侨居国华侨机工,从一万报
 名者中选出三千二百名。精选出的这些南洋司机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怀着对祖国
 的忧患向抗日战场运送军火,年运量高达十三万吨。他们以多送一车士兵,多运一车军火上
 前线杀敌为荣,把生死置之度外,在运输过程中有一千二百余人壮烈牺牲。许多援华义骨也
 埋在这条路下。
 
 项堃呕心沥血写的《东方醒狮》一剧就是表现了这一时期的故事。剧本歌颂了远渡重洋的陈
 嘉庚先生和在南侨总会号召和组织下自愿回国抗日救亡的英雄们。剧中描写了汽车兵的一个
 班的战斗故事。这个班有印度人、马来人、朝鲜人还有中日混血儿和当代花木兰。其中的外
 国人都加入了中国籍回到中国抗日,有些人现在还活着。
 
 十四年中,无数剧组邀请项堃演戏,他一概谢绝,许多出风头的聚会也舍掉了他的心脏病很
 严重,三根主要的心血管,已有两根堵了百分之七十,一根堵了百分之六十。当时七十三岁
 的项老如果就此休闲养老,以他的劳苦功高,也算对得起党和国家了。但是他说:"许多人
 都牺牲了,不把这段历史写出来,我心不安哪!"于是,这位做完搭桥心脏手术的老人在不
 足九平方米的斗室里,翻阅了数百万字的历史资料,研究了陈嘉庚之所以成为爱国侨领的生
 活实践和思想基础,录制了七十盒磁带,写下了二十万字的笔记。后来因病写不了,就在住
 院输液当中口述,让小孙女代笔,然后录音。日子在笔尖下流去,不管是在寒冬腊月还是盛
 夏酷署,他忘情地工作着,这使他的饮食失去了规律。他常常胃疼得吃不下饭,最终导致营
 养不良,浮肿的小腿能按下一厘米深的小坑。为了使自己时时能够进入创作的情境,他将当
 年日军在南京、新加坡大屠杀的整版报纸贴于四壁。其中还有两句诗:"志士出征兮不求还,
 身首分离兮心甘愿。"苍劲的大字是他卧薪偿胆呕心沥血的真实写照。
 
 1994年8月,经过几次修改,如春蚕吐丝一样,一块锦缎终于织成了,这就是《醒》剧。
 
                                        (四) 
 
 兴致勃勃的项老以为写出了剧本就能顺利开拍,没想到遇到摄制资金的困难。老人无奈低沉
 地说:"市场经济了,拍片资金要自筹。剧本拿到哪里都说好,可是拍摄资金要一千万,我
 到哪儿去找钱呀。北影、西影、长影都跑了都说没有钱。后来宋庆龄基金会下面的一个公司
 出了一部分资金。1996年6月8日开拍了,拍到百分之六十又没钱了,剧组解散了,拍完的素
 材堆在哪里没人理了。"
 
 这事我是知道的。有一天夜里,项老从福建打来电话,告诉我拍摄的情景:场景都布置好了
 ,其中有二百个汽油桶、大桥、铁丝网等,拍到半截,一场大水把道具全冲跑了。急得项老
 当时就住进了医院。演员们一看戏排不成了全"飞"走了。
 
 老人一再对我说:"我是两袖清风,自己编剧、主演陈嘉庚的酬金分文不取。"去外地拍外
 景时,他把自己积攒下来的几千元钱带在身上,可这对剧组庞大的开支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为了节约开支,项老找的都是一些怀才不遇的名气又不太大的演职员。可尽管如此拍片的
 资金也是捉襟见肘。
 
 听说第一次筹款时,老人的二儿子项智力四处奔波,在路上不幸发生了车祸,导致右眼失明
 。项老痛心地说:"当时真可怕,整个脸都变形了。右眼完全看不见,视神经逐渐萎缩,现
 在左眼也快不行了。"
 
 "那些日子过得我都不会笑了。"项老说完这句话,一时无语。只见眼里有两颗晶莹的东西
 在闪烁。
 
 项老演了一辈子戏,那骄横不可一世的"张军长",那《停战以后》中的国民党谈判代表李
 国卿,还有《烈火中永生》的军统头目徐鹏飞,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使人
 觉得这些角色非他莫属,无人可替代。一个演员能把角色演得如此维妙维肖,其艺术功底真
 是深厚无比。
 
 项老今年八十五岁,又是本命年。著名电影导演凌子风的去世对他是个打击。他现在身体极
 度虚弱,他说恐怕是来日无多了。每当早晨太阳光射入屋内,他就庆幸自己又活了一天,而
 这一天他便全力以赴地修改他的剧本。这位曾在话剧界和电影界引起轰动的艺坛巨子,听说
 市委宣传部长龙新民要帮他出书,高兴极了。他渴望将剧本改编成书留给世人。
 
 有人说,在美国演员越老越值钱,你项堃为什么这么傻,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去写剧本?如今
 为了筹款而焦急,倘若你用十四年的时间去演戏,少说也演了三十个,你也早发了。你自己
 不但会有几百万存款,也会有汽车。对此,项老只是苦笑:"我现在后悔莫及呀。当年有人
 拉我走穴,说是只要在台上一站,就有大笔酬金。我不去,怕观众认出来害臊。还有人找我
 拍广告,有卖肉的广告,是什么火腿肠,还有卖药的,卖酱油的。早知如今不如去走穴,拍
 广告,有了钱,我可以自己出钱拍,也不用四处求人了。我不是没跑过呀。我绝不是清高,
 我在这方面确实是低能。我曾在筹款的路上犯心脏病几次突然昏倒。我是报国无钱呀!"
 
 有一次,山东举办什么节,一些名演员只到现场露露面,就轻易地拿了一笔钱。山东老家的
 人知道了项堃的处境后,惋惜地说:"您怎么就不来呢?"
 
 是呀,项老为什么不去呢?
 
 让我们以几位著名人士对《醒》剧的提词来结束此文吧,或许读者能从中悟出他不去的原因
 :
 
     爱心奉献,情深高远——费孝通。
 
     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钱伟长。
 
     当年南洋客,艺坛不老星,十载生花笔,颂我陈侨领,长记抗暴日,友邦兄弟情,奋力偿宿
 
 愿,中华赤子心——吴冷西。


                      关闭窗口>>
本站建于2001.6 918爱国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