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一寸河山一寸血》42集抗战记录片

本纪录片曾于2003-05-04在本网发布,后因视频频道程序问题停播,值今年服务器和程序调整,特重新发布。    2017.7.7


抗战历史参考资料

01_卢沟桥的故事 02_中日战争的源头 03_民初乱局
04_危机兴生机 05_乾坤一变 06_最后关头
07_淞沪会战(上) 08_淞沪会战(下) 09_喋血长空
10_失去海岸线的勇士们 11_南京保卫战 12_南京屠城
13_徐州会战(上) 14_徐州会战(下) 15_大迁徙
16_武汉会战 17_战时文艺 18_烽火桃李劫
19_中期抗战 20_风云诡谲 21_烽烟再起
22_长沙会战 23_北风中出击 24_突出封锁线
25_火并大江中游 26_重庆精神 27_资源开发
28_游击战 29_历史的血迹 30_死亡工厂731
31_苦撑待变 32_悲情豪情 33_一狼.二虎.「四强」
34_黎明前的黑暗 35_惊天泣鬼保衡阳 36_无名战线
37_蒋夫人兴战时妇女 38_山穷水尽 39_最后的坚持
40_天亮前后 41_激情过后 42_永恒的悼念


历史的面纱 - 繁星客栈笔谈录 -

这个话题主要讨论对台湾方面拍摄的大型抗日战争记录片 “一寸河山一寸血” 的观感。我尚未看完全剧,因此这里只是部分观感。

对于这场战争,以前在历史课上学过,在电影电视上也看过。虽然我一直只有机会接触大陆方面的叙述,但不难想象当事的三方 - 大陆、台湾及日本 - 必是各有一套说辞,而且我相信历史与政治之间紧密而敏感的关联足以扭曲所有这三方的客观性。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六十几年, 我们这些后人依然只能透过各方编织的层层面纱来窥视当年那场惨烈的战争。这些面纱在对制作者不利的地方普遍比较朦胧,相反的地方则不仅透明还架起放大镜予以彰显。

看历史记录片,我比较喜欢看片中的评论和推理部分,因为我觉得从一部片子在这方面的水平可以看出其摄制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舍本逐末,因为记录片最重要的东西是事实,而非其它。这话从大处讲固然不错,可惜有时候所谓 “事实” 本身就大有争议。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时期,几乎是有人的地方就有谣言。这些谣言不仅来自市井、民间,也来自政府、来自最官方的新闻渠道;谣言的动机既有惊慌、揣测、误传,也有军事上的惑敌、政治上的吹嘘等等。谣言的数量之多、来源之广即使是亲历过历史的人也未必都能辨别真伪。许多年后谣言中的一部分通过陈年的报纸、通过证人的复述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时便脱胎成为了 “史料”。这些鱼目混珠的史料给各方按自己的 “需要” 甄别事实提供了很大的回旋余地。

拿抗日战争来说,许多东西都是大家各有一套 “事实”,大家的镜头上都有纸页泛黄的资料,都有皱纹密布的证人。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些东西都很可信,说是铁证如山亦不为过。然而各方手里的这些 “铁证” 有时却是互相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一部好的记录片不仅要有 “事实”,而且要对 “事实” 产生的因果进行分析,对 “事实” 之间的联系予以解释,对历史作出一个资料所及范围内尽可能合理的 “复盘”。这样的 “复盘” 虽未必就能还历史以真实面目,但起码可以引导观众以思考代替盲信,而且这种分析和解释对于 “事实” 本身的可信度也是一种考验。

“一寸河山一寸血” 拍摄于一九九七年,距芦沟桥事件的发生正好是整整六十个年头,该片的名称出自当年国民党鼓励青年从军之语: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目前我看完了前六集,这里评论的就是这六集。在这六集中我觉得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晚清和日本这两方的背景介绍。这一点让我回想起十几年前看过的一部连续剧,名为 “乌龙山剿匪记”。那部连续剧最精彩、对人物个性刻划最深刻的戏不在剿匪,而在土匪内斗。何以会如此呢?因为导演在土匪内斗中不需要选择自己的立场,因而可以尽情发挥。自由思维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遗憾的是这种自由思维在许多情况下是受牵制的。网上有人说主持拍摄 “一寸河山一寸血” 的不是民间机构,而是国民党。此话是否属实我不知道,不过片中主角国民党登场后我的确感觉到了几处比较牵强的分析。

其中一处是对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的分析。这一政策当年就极有争议,此后几十年间国共两党斗嘴时也一直是国民党的一个 “软肋”。 “一寸河山一寸血” 提出当年蒋介石是因为看到中日两国国力悬殊,意图忍辱负重、积蓄实力才制定该政策的。我觉得这种说法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拿当时中日两国社会、经济、军工等方面的基础及政府的威信与效率相比较,时间并不站在中国一边,拖延下去除了丧失更多的国土和资源外此消彼长之势并不对中国有利 (除非蒋介石有未卜先知之能,预知几年后日本将和美国开战)。我国近代历届政府都有对内严酷、对外绥靖的恶习,用忍辱负重、积蓄实力之类的说法是不足以为之开脱的。不能说蒋介石就不想抗日,我认同 “一寸河山一寸血” 对蒋介石的这样一句评价,即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这一点从他在西沙海战前默许大陆军舰穿越台湾海峡去收复失土就可以看得出。但在外敌入侵、国难当头,一个民族最需要团结和凝聚的时候他先打内战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另一处是在影片的第六集,讲述的是抗战初期的几场战役。除对林彪在平型关战役中的战果进行一些 “另类” 研究外,该集对其它几场国军英勇抗击日军的战役都作了相当直接和正面的描述。但是到了太原一役时话锋却忽然转了,先叙述固守太原的有利条件,比如群山环抱,只有一条蜿蜒小路可达,适合阻击日军机械化部队;城墙坚固,非普通野炮可以洞穿等。接下去只说了一句话:“但新上任的守备司令傅作义无心恋战,太原只打一天就撤守了”。刚听到这个转折性的 “但” 字时我有些意外,但听到傅作义这三个字就释然了。因为这傅作义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国共内战时在北平起义(投降) 的那名国民党将领。我想影片在正面叙述国军英勇抗日的时候忽然在傅作义这里换上了一种负面的语气,这和傅作义是一名投共的将领恐怕不无联系吧?虽然我不清楚当时傅作义撤守太原的具体情形,但我认为如果当时他果真是违背国军指挥部的意愿,在有实力抗击日军的情况下因 “无心恋战” 而撤守,那后来大概也就不会被委以镇守北平的重任,有机会在北平 “投共” 了。因此我觉得该片对傅作义撤守太原的分析不仅是语焉不详,而且有比较明显的事后抹黑的嫌疑。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 “一寸河山一寸血” 前六集的观感。虽然谈的主要是我觉得有争议的地方,但总体上讲,看到海峡对岸的影片和我们站在同仇敌忾的立场上叙述那场战争有一种亲切感。在目前并不存在一部完全客观的记录片的情况下,“兼听则明” 是我们所能期待的最好结果,而这部片子提供的许多资料和我们在大陆看到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很值得一看。

看这种主题的片子,每次看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到处是租界、到处是军阀、到处是难民,连年战败、连年割地、连年赔款的境况,就觉得我们这个民族能历五千年沧桑而不衰,我们这片国土能历五千年战乱而犹存,真是文明史上的奇迹,真是天佑我中华!

二零零三年五月四日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