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操作瑞士启拉利KE7轻机枪的中国官兵


▲ 淞沪会战南线作战示意图 刘本新 制图


▶ 日军涉水登陆金山卫


▶ 吃紧的上海战事迫使中国军队从其他防线调兵增援


▶ 中国军队使用的博福斯75毫米山炮


▶ 日军曾在攻占后的北旺泾工事上合影。后来,研究者寻访老战场,在原工事上找到了残留的弹孔



上海金山与浙江嘉善交界处,有座美丽的枫泾古镇,小桥流水、金枫黄酒、美味丁蹄,是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您可曾知道,在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阶段,中国军队与日军第10军第18师团在枫泾-嘉善一带既设国防线鏖战多天。今天是淞沪会战爆发81周年纪念日,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去探寻那场“绝命阻击”的生死之战吧。


“东方兴登堡防线”


枫泾镇的白牛新村里,至今留存着一座“德式碉堡”,防护门旁有“民国廿六年”字样,附近还有几座轻重机枪工事,而在镇内的油车弄里,高高的屋墙上仍能依稀看到当年日军轰炸的痕迹。这一切,让人仿佛回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20世纪30年代,枫泾分为南北两个镇区,南镇区属浙江,北镇区属江苏。经历1932年第一次淞沪抗战后,为防范日军,国民政府不仅修建苏(州)-嘉(兴)铁路防线,构成“苏嘉沪军事大三角”,还在南起乍浦,北至嘉善西塘构筑永备工事防线(即“乍嘉线”),以保护杭嘉湖一带。枫泾虽不是乍嘉线的主阵地,但北镇区西北角、镇东天主堂、镇东南北旺泾及火车站的工事构成了嘉善主阵地的警戒阵地,用于迟滞敌人,给主阵地兵力展开赢得时间。

当时,德国军事顾问指导中国工兵修建了千余座钢筋水泥工事,因为风格充满“德国味”,以至于军方拿一战德军的“兴登堡防线”做比拟。可是这条“东方兴登堡防线”是为了阻击从东北方上海来的日军,因此多数工事的射孔都朝向东北,仅有海岸边的少量工事射孔朝向东南面的杭州湾,后来日军正是在那里登陆并抄袭上海中国军队后路。


紧急应变 风雨兼程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枫泾属于中国第8集团军负责的杭州湾北岸守备区,但此区无战事,乍嘉线上没什么兵力。8-10月间,中日军队围绕沪北、沪西等地反复拉锯,双方都损失惨重,战局胶着。为尽快结束“上海附近战斗”,日本决定增派第10军登陆杭州湾,从上海南面夹击我军。作为配合,前线的日本上海派遣军加大进攻强度,迫使我军从杭州湾北岸抽调援兵,而前来接防的部队却没到位,导致防御空虚。

11月5日凌晨,日军第10军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登陆,日军未遇有效抵抗,倒是泥泞的道路与一望无边的稻田,让炮兵与辎重滞后,有的部队因建制打乱而失控,有的迷路了。就在这一天,正准备赶赴奉贤南桥的中国第10集团军司令刘建绪获悉敌情后,转进嘉兴建立指挥部,组织抗击。他命令相关部队停止调防,并从东西两侧夹击登陆日军,后方部队也快速起运,其中第79师急进金山堵截日军。6日,刘建绪又根据敌情调整部署,把防御重点放在嘉兴-嘉善一线。7日,第192师第1117团进入枫泾,原在嘉定的第109师也乘车赶赴这里,驻宁波的第128师出发,稍后进入嘉善附近的乍嘉线主阵地。


浴血枫泾 战况激烈


5日中午,日军第18师团第124联队和炮兵大队组成的第10军左侧支队,从平湖全公亭登陆,北进枫泾,而第18师团主力经亭林转向枫泾,打算会合后再进攻嘉善与嘉兴。由于我军节节阻击,左侧支队在8日15时才到达枫泾镇东侧公路一线,结果一头撞上我军第1117团的阵地,激烈的枪炮声宣告枫泾-嘉善阻击战打响了。

第1117团是湖南部队,11月初奉调前线,在8日拂晓的大雨中到达嘉善,11时进驻枫泾永备工事。整个白天里,日机不断投弹,企图破坏我军工事。15时,第1117团第2营在镇东与日军激烈交火,击退日军。也就是8日晚,蒋介石下令上海战场的我军主力全面撤退至苏州与嘉兴以西,第10集团军则奉命坚守嘉善,掩护嘉兴。

9日起,日军除了从北面追击由上海撤退的中国军队,还加强南线攻势,力图尽快突破枫泾。日军第18师团战报记载,当天9时起,日军左侧支队疯狂进攻枫泾镇北旺泾一带的中国军队碉堡,本以为对方一击即溃,没想到却踢在铁板上。由于道路泥泞,日军伴随炮兵都没跟上来,左侧支队只能靠步兵泅水过河,强攻我军工事,损失不小,连指挥官手冢省三少将都受伤了。

后人曾实地考察现存的北旺泾重机枪工事,其迎弹面钢筋水泥厚60厘米以上,设计抵抗150毫米口径炮弹轰击,而且工事就在东西向的秀州塘与亭枫公路之间,控扼这里的水路和公路,易守难攻。但要强调的是,它毕竟只是警戒工事,防御体系不完备,容易产生防御死角,或陷入三面受敌。

随着日军第18师团主力随后到达枫泾,猛攻枫泾西南部,我军第1117团伤亡惨重,战斗减员七成以上,团长张伟负伤,团附方学苏牺牲。此时,前来换防的我军第109师第654团眼见形势紧急,遂直接加入战斗,与第1117团并肩作战,团长黎荫堂也在战斗中负伤。入夜,日军发起夜袭,被我军击破。

10日11时许,伤亡殆尽的第1117团从枫泾镇北端纵横水港突围,这意味着枫泾警戒阵地开始动摇。16时许,第654团也撤至枫泾镇以西的主阵地第一防线,与第128师第764团协同作战(该团团长沈荃是文学家沈从文之弟)。至此,我军全部撤出枫泾警戒阵地。

后来,日本随军记者曾拍摄过一组战地照片,其中一张画面中,一群趾高气扬的日本兵站在北旺泾工事周围,而他们身旁的两根长竹竿让人费解,据分析,日军用长竹竿挑着火把,熏烧碉堡的射孔,从而攻下这座“苦战的碉堡”。


三湘子弟 前仆后继


尽管放弃了枫泾警戒阵地,但接下来的数天里,中国第10集团军特别是第128师的湖南子弟兵们继续在位于嘉善的乍嘉线主阵地浴血奋战,为友军争取撤退时间。

文学家沈从文曾对战斗有过细节描述:“这次128师全部官兵,在嘉善一带地方,用一些简单轻便武器,奉命参战。某一营官兵,藏在壕沟和被炮弹炸成的孔穴里,任敌人飞机大炮拼命轰炸,一天落下600枚炸弹,还是死守阵地不退。到后来一营兵士仅仅剩下16个人,营长负伤了,连长排长全部死光,这16个同乡,见敌人前进,居然还爬出壕沟,和敌肉搏。”

战斗中,为了阻敌前进,必须炸毁公路上的桥梁,128师有30个同乡,从工事中爬出,带了炸药、手榴弹、轻机枪,从水田里爬到桥边去。日军发现后,炮弹炸弹横飞,每人平均挨到约三四枚,周围被炸得犹如被新耕过的田一样。最后,30位战士死伤了24人,终于有两个人爬到桥边,抛了五个手榴弹,把桥头的日军机枪消灭,然后把60个黄色炸药包绑在桥边撑柱上,接通雷管引信将桥炸毁了。“这兵士一个姓滕,一个姓宋,都是黄狗冲人,年纪只有16岁。”

还有一次,一个连长在掩体内作战,腿上、手上、脸上,带了轻重三次伤,兵士要他退下,他不肯退。一连人大部分已伤亡,只剩余11个年轻兵士。这连长和11个兵士守在一个最不利于敌人同时又最重要的地点,最后工事被炮弹击中,“连长当场阵亡,(尸体)只剩下两只脚,被那唯一生还的忠勇的勤务兵抱回。连长姓陈,廖家桥乡下人”。

13日,上海宣告失守。14日(一说15日)起,第128、109师相继撤出防御阵地,枫泾-嘉善阻击战至此结束,也宣告淞沪会战落下最后的帷幕。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