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倾城之战

    一座城市倾覆了

    一个国家在此重生
    ——1937,倾城之战
    《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
    编导手记:谢申照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早年读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不禁感慨:战火倾覆了一座城市,却成就了一段姻缘。小说中大时代的惊天动地不过烘托了一对男女爱恨交织的战争,而现实远比小说残酷。

    1937年的上海好似1941年的香港,“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让上海从天堂跌入地狱。这座当时远东最繁华的城市大半倾于炮火,它写就了无数悲情故事,更见证了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抗争。

    不是挨打还手,而是主动一战

    粗读历史的人大概知道,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导火索是发生在四天前的“虹桥机场事件”,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一名水兵驾车强行闯入虹桥机场,被守卫机场的中国宪兵击毙,由此中日双方的冲突逐渐升级,引发了历时三个多月的淞沪会战。

    表面看来,这不过是另一个“柳条湖事件”,另一个“卢沟桥事变”,日本军人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抗,只不过战争从北方打到了南方。

    然而,这一次不同,我们是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先发制人。

    曾在淞沪战场担任指挥官的张治中将军在回忆录中说到了中国与日本的三种对抗:

    第一种是“他打我,我不还手”,例如“九·一八”东北之战;

    第二种是“他打我,我才还手”,例如“一·二八”和长城抗战;

    第三种是“我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这叫做先发制敌”;

    1937年的淞沪会战就属于第三种。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德械师”在市区巷战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后签署了停战协议,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军以保护侨民为由在上海保留了多个据点。为此,国民政府在“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就制定了《扫荡上海日军据点计划》,并多次派人潜入上海市区对日军据点进行侦察。

    在资料搜寻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当年中国军队绘制的侦察地图,可以作为这段历史的佐证。据回忆,当年沪上名人杜月笙为配合这一计划,利用地方关系在闸北等 战略要地租赁民房,在室内秘密修建钢筋水泥掩体以备战时使用。中国人摩拳擦掌,要把日军赶下黄浦江的这份志气,让今天的我们也为之感动。

    我们的国家在此重生

    为了了解这场战争,我们走访了多位专家学者。毫无例外地,他们都对“八·一三”淞沪会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甚至认为这是“比‘七七卢沟桥事变’更具有实际意义的真正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除了当时最精锐的陆军“德械师”,中国还动用了尚不成熟的空军和海军,倾尽全力准备打一场三军联合的现代化战争。面对军事上如此强大的敌人,中国军队依然精心筹划采取攻势,主动向侵略者开战,这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战前,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全国各地方高级将领纷纷前来。

    四川省主席刘湘在发言中慷慨激昂地表示:“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和粮食若干万石,以支持抗战。”

    为了支援淞沪战事,全国各地方军队前赴后继,乘火车、走水路,甚至步行赶往上海。

    一生征战无数的冯玉祥将军在回忆淞沪会战时也不胜悲痛:“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无数部队填进去就熔化了!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

    ▲川军战士出征前,父亲赠予的一块布:伤时拭血,死后裹尸


    如果战争是一场赌博,那么输赢要到最后一刻揭晓。

    日方的资料表明,中国军人的坚持大大超过了日本的预料,日军总计在淞沪战场投入了9个师团共30万人。这场战争彻底打破了日军的计划,改变了日军的进攻方 向,迫使日本放弃“不扩大方针”。而在淞沪的炮火声中,中国沿海的工厂、学校开始迁往内地,中国转向艰苦的持久抗战。三个月没有灭亡中国,三个月只打了一 场淞沪会战,而我们的国家将在此重生。

    功过成败,风烟散尽再来谈

    若以成败论英雄,一场失败的战争总让人扼腕叹息。

    至今还有许多人对淞沪会战争论不休:假如我们再增添些重武器,假如我们的进攻计划再完善些,假如我们的布防更严密……可惜历史没有假如,今天的我们只能尽力去理解78年前的那场战争。

    于是就有了无数的为什么,我们也由此看到了历史鲜活的一面。

 

    中日军队的实力对比如何,为什么70万中国军队依然打不过30万日军?

    如果不是关注淞沪抗战历史,许多人或许还没有听说过“德械师”,这是当时在德国人指导下建立的中国陆军最精锐的部队,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都让人耳目一新。“德械师”在淞沪战场付之一炬,不禁让人生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

    ▲当时被视为“中国未来陆军建设之模板与希望”的德械师,淞沪一战,损失殆尽


    一直致力于“微观战史”研究的学者余戈对抗战时期日军的武器多有研究,他从编制装备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中日实力差距的原因。

    淞沪战场上,中日双方使用的武器虽没有明显的代差,但重武器的编制配备上却有明显的火力差距。而国防大学的刘波教授则从单兵素质角度做了比较,当时中国军人在匍匐卧倒时常常被敌人射中脚后跟,可见日本军人的射击训练水平不简单。

    抗战时中国也有装甲战车吗?

    当时,中国唯一的战车连也被派到了淞沪战场上,这是中国装甲部队的首次亮相。这支新兴的力量虽然没有带来骄人的战果,却让我们看到了国人追赶世界的脚步。在军事博物馆我们直观感受到了二战时期的各种炮和坦克,在武器装备的背后其实是国家实力的支撑。

    ▲现存于中国军事博物馆的日军坦克

    在被历史淹没的战争岁月里,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经历着什么、思考着什么,他们是如何用仅有的热忱和血肉之躯去扞卫那个还很朦胧的祖国概念。这一切都感人至深。

    无论是空军的前辈、陆军的前辈,还是参与救助伤员的医生和市民,那些在民族危机时刻不畏牺牲、共赴国难的人们都值得尊敬和缅怀。不曾面临失去,就不会知道它存在的意义,国家是如此,历史亦是如此。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