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寒山寺的侧门外,一家店铺门口赫然立着这样一块牌子:“本店日本人莫入”旁边还有两行小字:“毋忘国耻、壮吾中华;反省者:热烈欢迎”。
53岁的店铺老板谢泽民的老家在南京水西门外,在日军入侵南京时,他的姑妈就是惨遭日军侮辱,后在中央门附近投河自尽;他奶奶也惨死在日军屠刀下,谢先生说这是家仇也是国恨。 “1993年,我父亲在临终时留下遗言,决不能忘记家族的耻辱,不可以忘记国家的耻辱,也不能给无良的日本人任何你拥有的东西,不然我会死不瞑目!”
评说链接:
人民网-《江南时报》:打“爱国牌”还是招揽生意?(作者:陈爱和)
在这些旅游观光的客人中,就是你有火眼金睛,又凭什么来断定谁是反省了的日本人?哪些是真反省,哪些又是假惺惺的呢?我们当然要勿忘国耻。但是,经济行为与政治活动分属两个不同领域,这种“刺激”的做法,到底是打出“爱国牌”,还是迎合某些人的心理,为招揽生意增加卖点呢?这很难说清,还是慎提为好。
《南方都市报》:要尊重普通人的表达自由 (作者:金岭)
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谢家人,无非是用民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罢了,况且人家并不是一概拒绝日本人入内,后边不是还有个“反省者:热烈欢迎”吗?一个曾惨遭日军蹂躏的家族难道连表达情感的自由都没有吗?见识高远的话语“精英”们将之贬为和“穿日本军装招客等行为并无实质的区别”,不知道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是如何建立的。相比之下,对这块很不友好的牌子,日本游客们倒是比较理解,也比较宽容。连日本人都能尊重的表达自由,却被我们“自己的”话语“精英”们定性为“庸俗而狭隘的民族主义”,真不知让人从何说起!
平心而论,谢家的表达方式也许不是最好的,但作为普通的百姓,在他们的表达空间里,也许只有选择这种方式了。如果连这样的表达都被我们的话语精英们斥之为“指向也是利益”的“吸引眼球的行为”,那我们社会的公共话语空间对老百姓是不是也太不宽容了?
千龙网:"日本人莫入"不是勿忘国耻最好方式 (作者:王学进)
老板将个人对日本人的感情公共化,极有可能招来众多的效仿者,网上3000来条的跟帖就是证据。如果大家群起效仿,在商场、公司、宾馆、饭店、旅游景点等场所的门前都竖起“日本人莫入”的牌子,那如何是好?再推而广之,要是将这样的标语挂到国门口,结果又会怎样呢?从抵制日货到拒绝日本人,对日仇视逐步升级将不利于中日两国正常往来的外交政策。
上世纪初,上海租界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让中国人心痛了近一百年,原因就是它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的尊严。虽然,“日本人莫入”不能与此类比,但在一棍子打倒一大片这点上相类似,毕竟日本人中有好人。
人民网:表达的自由与表达的愿望 (作者:刘以宾)
老板谢泽民并不仅仅为钱活着,他还为家仇和老父的嘱托活着,为某种价值判断和政治原则活着。如今搞市场经济了,人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实际”,对个人物质利益之外的事越来越麻木,理想、信仰越来越淡漠,赚钱成了唯一的兴奋点和精神追求的全部。缺乏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也许与一个时期以来公民缺乏表达机会和表达空间有关,但根本原因是缺乏表达的认知基础。没有美与丑、是与非、爱与恨的判断和立场,当然就无法涌动表达的欲望,也谈不上表达能力。
假如齐齐哈尔市“8?4”毒气弹事件发生在美、英或别的国家,公民的表达一定是十分热烈乃至激烈的。如今,中国政府已向日本提出赔偿要求,假如发生事件的城市乃至更多的地方也出现若干个老谢,或出现以其它各种方式强烈而理性表达政治立场和民族情结的中国公民,在日本政府权衡赔偿金额和其它善后事宜的天平上,中国政府和中国公民加在一起,砝码一定会重许多。道理很简单,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市场,中国公民是日本产品重要的消费者,假如日本政府不尊重中国公民的政治立场和民族情感,小日本巨大的商业利益损失完全是可以预料的。
追踪报道:
《现代快报》:报道引发数万网友热评 (作者:吴明明 吴宏)
人民网、千龙新闻网等知名新闻网站,各大门户网站,《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强势媒体也都转载了此文,据粗略统计,对此消息的读者已达数万之多,网上留言近万。大多数网友支持谢泽民的做法。谢先生透露,寒山寺外某些旅游纪念品商店的做法有辱国体,甚至有人公开演奏日本国国歌。他实在看不下去就去劝阻,但却遭遇了别人多少白眼甚至被骂“神经病”。
谢泽民觉得自己作为是正确的也是理性的,并且表示这个标志牌还会继续摆下去。谢先生的一位亲戚说,寒山寺的游客中日本人最多,每年谢的书画店经济也会因此损失5到8万元。
谢老先生还表示,今年年底将还会有很多日本游客到寒山寺听钟声,届时他会将这个牌子放到显眼的位置,要让更多的日本游客看到,了解到民间的声音。这是为了告诉大家:中日友好,行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