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小泉政府搁置一边,转而选择日本政党和国会作为交流对象,中国的对日政策促成了独具一格的“非政府外交渠道”。日本媒体认为中国的外交策略正逐渐向“将小泉排除在外”靠拢国会外交和政党外交??
2004年,支持中日友好的人士强烈期待在这一年中日两国能够消除隔阂,携手发展。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他们的愿望可能将再次落空。
今年新年第一天,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这让两国爱好和平的公众心里凉了一大截。不久,日本自卫队正式奔赴伊拉克,实现了日本战后的重要军事突破。2月11日,小泉再次表示日本将修改宪法。最令中国人不能容忍的是,小泉表示,他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对此毫无抵触感,尽管“其他国家对此说三道四”,但他“丝毫不想改变迄今的想法”,而且“必须让”这些国家“理解”。这样的举动在中国人看来,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再次参拜必然还会燃起两国间的熊熊大火。对此,接近政府的中国专家已经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首相很难实现访华。
小泉自2001年担任首相以来,从来没有以首相身份正式访华。中日两国在近3年的时间里,政府首脑没有进行过互访,这种情况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尚属首次出现。虽然两国的首脑也在一些国际场合见面,但是这种不固定的、目的性不强的会晤很难取得具体成果。两国政府系统最高层之间的互访出现中断,这不能不说是两国关系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停滞和倒退。究其原因,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无疑成为妨碍高层互访的“死结”,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两国政治上的僵局将对中日关系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另一方面,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还在继续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1335.8亿美元,比上年净增316.9亿美元,增长31.1%,日本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3年,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贸易对象国,两国的人员交流达到300万人次。两国在非政治层面的交往还是红红火火。但是,笔者担心,如果高层政治互访仍然停滞,两国的不信任感继续增强,中日之间这种表面上的接近还能持续多久。“政治冷”影响“经济热”的情况早晚会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政府层面的交流减少,但是两国间另外一个交流渠道却在建立和加强。去年9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访问了日本。2月12日,在日本访问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邀请日本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能够在今年内访问中国。在此之前,已经有多位日本国会议员访问了北京。日本媒体对这个现象进行了专门报道,认为“尽管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导致日中关系趋于冷淡,由日本执政党和在野党议员所发起的对华外交活动却日趋频繁”。与此同时,日本政党领导人访问北京的次数也明显增加。去年日本国会大选结束之后,重新调整了力量的日本政党领导人纷纷访华。日本自民党、公明党政务调查会会长额贺福志郎和北侧一雄于1月中旬访华。公明党代表神崎武法上周也访问了北京。这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日本政府访华的高官不多,但是中日之间的国会外交和政党外交却越来越热。
1月10日,额贺福志郎和北侧一雄造访北京时,中国共产党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提出,“希望能在中国共产党,日本自民党、公明党间建立起对历史问题交换意见的框架”。将小泉政府搁置一边,转而选择日本政党和国会作为交流对象,中国的对日政策促成了独具一格的“非政府外交渠道”。日本媒体认为,中国的外交策略正逐渐转向“将小泉排除在外”。
三十多年前,中日两国正是通过民间外交最终实现了邦交正常化。现在的情况和当年十分相似,中日关系在十字路口徘徊。目前这个时期对于中日两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和敏感的时期。不知道民间外交、国会外交、政党外交能否推动中日两国关系向前发展,解决两国关系面临的困难。
笔者认为,在东亚局势日益复杂、中日两国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政府首脑层的沟通交流是不可替代的。国会外交、政党外交等形式只能是政府外交的补充,而不可能长期占据主流,代替政府直接沟通的功能。
中国和日本不管是在经济贸易方面,还是在维护地区安全、解决环境问题上,谁都离不开谁。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决定了中国和日本同在一个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损害对方。
笔者不奢望东亚能够像欧洲一样实现高度一体化,但是,中日两国间至少应该具有正常的国家关系。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两国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不能相互借力,反而会成为彼此发展的障碍。那样的话,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都难以保证,就更不用侈谈中日两国的世代友好和共同发展。 (石洪涛)
中国青年报 2004年0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