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建交以来,涉及两国之间的问题与冲突,在大多数情况下,日本政府表面上都会采取相对低调的处理方式。不过,在日本的“刻意低调”背后,我们发现近期的中日纠纷中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如中日对俄罗斯石油管道的争夺,印度取代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受援国,中日在领土问题上的交锋频繁,日本对台海的关注日益提升……在依然缺乏政治互信的情况下,这些分歧是否意味着中日竞争的激化,或者日本对华战略已经出现较大调整,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必须继续思考,如何与日本相处。

  □容 亮

  未来中日关系将会是怎样的,应该是怎样的?这对中日两国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过去,两国曾有过一段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而未来,中日能否为东亚的繁荣稳定携手,为实现东亚政治经济一体化共同努力,目前仍很难肯定。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日关系的性质将会决定东亚的未来,甚至世界的未来。

  绕不过去的历史问题

  一个日本外交官在谈及日本与东盟关系时说,“没有和中国竞争,也不想和中国竞争。”这一随口而出的话,听起来是这样的近又是那样的远。说近,是因为它不像外交用语,更像是家庭成员发生矛盾斗嘴时带着情绪说出的话。说远,是因为它似乎给人以不屑中含着冷漠的感觉,或者说有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傲慢。当然,这毕竟是政府官员说出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政府对华关系中的某种情绪:避免与中国形成竞争态势;尽可能不与中国发生针锋相对的对立,甚至是语言上的碰撞。这就是日本多以低调的方式处理对华关系的原因。笔者将这种现象定义为,中日两国间特有的“相近还相远”的关系。

  相对于世界的其他民族,没有一个民族像日本那样与中国有着如此长如此深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影响是深远的。今天的中国人甚至要到日本去寻觅那逝去久远的汉唐遗风。但是,又有哪个民族像日本那样如此深地伤害过中国人?事实上,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人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外敌入侵。

  “相近与相远”心态今天依然影响着中日关系的方方面面。地理上,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但在心理上,却又是万水千山。历史上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留下的最大阴影,莫过于日本人手中的战刀和举起战刀时的残忍。中国人最不愿看到的是历史重演。半个世纪过去了,历史创伤之深仍令今天的中国人不能不对日本的一举一动高度警惕。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导弹防御问题、修宪问题及海外派兵等问题无一不让中国人担忧。说到底,中国人对日本的“怀旧”和试图再次“强大”同样怀着不安的心理。这种心理日本年轻一代也许不理解,但在心理学上可以找到答案。

  有人说中国不能总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伤痕,以求得同情,并称之为“受害者心态”。这是对历史的浅薄见解。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将自己的今天与昨天割断。除非为了现实的需要,人为地回避历史。如果为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大局,有意识地避免提及中日间的那段历史,在外交上当然不难做到。然而现实是,当中国人再次感到日本军国主义化或成为军事大国时,就不能不提到历史,也就是“以史为鉴”。因为这不仅仅是个地缘政治的问题,更是个历史创伤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说,中日两国很难绕过历史。

  现在日本国内流传着“中国军事威胁”的说法,这当然是为日本军事发展寻找依据。然而,中国崛起与复兴的真正本质恰恰是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这是中国历史的启示。这其中也包括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如果日本能换一个角度,将中国的崛起与中国的历史联系起来看,那么就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理由是:防止日本再次侵略的威胁。

  日本侵华的另一个后遗症,是中国人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只针对日本而言的复兴意识和竞争意识。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灌输的强国意识正是从这点出发的。但这决不是所谓的复仇心理。中国人不会如法炮制日本的“三光政策”。这不是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竞争意识只是出于民族自强,是为了证明中国人同样能够强大,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人说,这不是一个大国应有的理性思维,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显然,说这种话的人就不是理性的。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是从民族振兴开始的。中国现在远不是一个发达国家。人口多,负担重,底子薄,资源贫乏。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中国难以改变在产业技术和军事技术方面依赖先进国家的状况。所谓“大国应有的理性思维”,是建立在一个国家综合实力达到了能够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的基础上的,只靠口气大、目光远是无济于事的。

  与中国竞争是愚蠢的?

  日本不想与中国形成竞争态势,也不想处在必须作出选择的位置上,这并不等于说日本可以超脱于外。比如在加入《东南亚国家友好合作条约》的问题上,日本的反应就颇为复杂:既不想给人以与中国竞争的印象,又不想离东盟太远,还希望东盟能够牵制中国。这是一种自己不想出头也不希望别人出头的心理。日本本能地不希望中国主导东亚事务,但又不想出头与中国竞争。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说,“我决不是在主张日本应该努力与中国竞争,我认为这种想法是相当愚蠢的,我们应该避免这样做。”为什么?日本在等什么呢?是在等待着中美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吗?

  日本的一些政治家和学者认为,2015年将是中国与美国关系发生质变的时间。届时中国的军事实力将与美国不相上下。中美关系将呈现三种状态:对抗、结盟或冷战。日本认为,出现前两种情形的可能性很小。最可能的中美关系是冷战状态下的相互依赖态势。日本现在就必须考虑,在中美冷战状态下,日本如何处理对华关系。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日美军事同盟的框架内考虑,日本将追随美国一起制衡中国。但日本必须独自承担西太平洋可能出现的战略形势后果。一是朝鲜半岛一旦统一,美国可能撤出东北亚或与中国达成某种妥协,此时日本还能依赖美国吗?日本会不会被置于孤立的境地?再是?大陆与台湾关系如何演变;什么样的台海秩序符合日本利益。万一台湾海峡出现不利于日本的变化,日本将如何选择。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去年底在一个预测2020年国际形势的报告中,预测在2020年以前,围绕着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东北亚各国将不同程度加强军备,有可能导致日本和统一的朝鲜“获取核能力”,美国的“核保护伞”可能不再适用日本。日本将在掌握地区主导权或接近美国这二者间作出选择。

  日本认为,现在还不是作出选择的最佳时机,更不具备与中国展开竞争的充分条件。在朝鲜统一前景与台海形势远不明朗,日本“作为当事者缺乏影响力”的情况下,贸然出面与中国较量将是“愚蠢”的。此外,尽管东盟明确提出,希望日本在亚太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但日本清楚,东盟的真正意图是,大国间相互制衡,并不希望看到两个大国为争夺主导权发生对抗。东盟对中国仍有疑虑,但对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东盟经济振兴的帮助持肯定态度。

  为此,日本倾向于承认并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美国主导下的日本自主防卫体制。依赖美国,但要争取更大的自主空间。这一自主空间具体涉及到导弹防御系统中的“自主”问题,以及如果美国介入台海危机,日本所面临的履行日美军事同盟条款的问题。日本有人甚至认为,仅仅这两个问题就可能使日美两国分道扬镳。鉴于此,日本从现在起就必须考虑独立承担保卫日本安全的可能性,防止一旦日美同盟破裂,日本陷入安全危机。

  向前看,中日如何相处

  如果中日能换个角度看“历史”,那对两国和平共存、永不再战是大有益处的??中国不再将日本军事力量的增长视为历史重演;日本也不再视中国的崛起为威胁。然而现实与愿望之间总是有距离的。从目前的中日关系看,这个距离还相当大。

  日本认为,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已经对日本构成威胁:在北方,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在南方,中国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和友好合作条约,强化了与东盟各国的关系。中国持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威胁到日本的经济强国地位,这势必削弱日本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尤其是当日本经济界和舆论把中国市场看作日本经济复苏的希望的时候,对中国的顾虑也就越强烈。而中国也在时刻警惕日本军事化的动向,特别是在日本政治日益右倾化,一边掩饰侵略历史而一边却积极追求军事大国的动机怀有疑虑。因此,中国一方面坚决反对日本建立导弹防御系统、修改和平宪法等;另一方面,则以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处理对日关系,虽然中国认识到,日本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因素,日本的合作与帮助必不可少。

  如果日本与中国最终走向对立,将会改变整个东亚的战略形势,并使这种形势向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如果中日关系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无法在政治层面上获得突破,那么中日经济合作也可能走向“泡沫经济合作”。事实上,这样的动向已经显现了。日本开始寻找下一个替代中国的市场。日本技术和投资转向印度、俄罗斯可能将是不可避免的。

  面对这样的现实,日本不得不承认,“不想与中国竞争”与“不想降低在东亚的影响”的两难选择的结局是,中日竞争在所难免。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规范中日竞争。日本学者提出,由于中日在历史认识和亚洲主导权方面存在着分歧和竞争,中日关系应该逐步地进入“竞争性协调”的轨道。去年底,日本东盟首脑会议发表“东京宣言”,正式提出“东亚共同体”的构想。这实际上是把未来中日关系纳入一体化的范畴里考虑。将中日双边关系放到多边环境中,是否有助于形成“竞争性协调”关系?笔者认为,这里首先要看中日竞争的性质,其次是如何协调竞争背后的利益关系。现在预测“东亚共同体”中的中日关系性质为时尚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日合作比中日竞争更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