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2007年4月1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东京共同出席日中友好七团体联合举行的招待会。这是招待会上两国领导人为中日友好共同举杯。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
在安倍首相和温家宝总理互访取得成功、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势头之际,我们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35年来的历程,两国关系风波不断,近5年甚至陷入不正常的低谷,但总体看来,任何干扰都未能改变中日友好合作主流,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
两国关系出现低谷,让人们在反思中更深刻认识到,中日关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极为重要。作为隔海相望的两大近邻,中日只能友好相处,互利共赢,而决不能对抗,互损俱伤。必须及时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友好局面。应牢记邓小平的名言:中日友好超过了中日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从日本国内看,在反思中引发的围绕如何正确对待历史和战争责任问题的大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利于日本民众了解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有积极意义。
中日两国领导人互访的最大成果是,明确了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和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这表明中日关系正顺应历史潮流和形势发展要求,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战略互惠需要高瞻远瞩,应着眼大局,不仅考虑双边关系,而且考虑亚洲和全球需要;应着眼长远的根本利益,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应重视对方的关切,不挑战其核心利益,努力超越价值观的差异,促进双方根据各自国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发展中日关系,需要政治和经济同步前行,相互促进,并带动文化、教育、人员交流等各个领域友好合作的全面发展。中日经贸合作日趋密切,已形成平等互利、取长补短、互为依存、共同繁荣的特点,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资金援助,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步支持不小,而当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巨大潜力,对日本经济从低迷走向繁荣则不容忽视。文化交流是心灵的沟通,具有其他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需要继续活跃和发展。人员交往方面,着眼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友好交往。
中日民间友好有优良传统,是两国友好的群众基础。当前在大力加强民间友好的同时,更应重视两国政府各部门友好合作,特别是两国领导人的互访和高层政治对话的畅通,这对两国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期待两国领导人保持经常互访,使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长盛不衰。
不断增进中日间的相互理解,培育政治互信,是构建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需要。缺乏政治互信,往往一个不大的问题也会被炒作得复杂化、感情化。从这方面看,坚持遵循《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妥善处理有关问题主要是历史和台湾问题,十分重要。当然,真正做到政治互信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积累过程,需要双方高度重视,付出加倍的努力。
从亚洲地区看,面对全球区域化的快速发展和亚洲首先是东亚各国的殷切期待,中日两个本地区有分量的国家肩负着为推动区域合作、振兴亚洲发挥更大作用的历史重任。近年来东亚区域合作急起直追,形成了10+3、10+1等合作机制,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考验,但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迫切要求中日两国密切合作,共同尊重东盟的主导地位,为加快区域合作进程,发挥各自的优势,真正成为强大的推动力量。至于东北亚地区,像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等涉及地区安全的问题,更需要中日同其他有关国家一道,作出各自的贡献。
从全球形势看,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如传统和非传统安全、能源、环保、气候变化、疾病防控等方面,各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日两国既是近邻又是国际社会主要成员,理应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从各自立场出发,发挥应有的建设性作用。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日两国应该携起手来,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崇高目标而共同努力。
鉴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需要长期磨合,其间难免出现曲折,但只要双方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索和努力,就一定能够推动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最终实现两国人民的世世代代友好。展望未来,我们对中日关系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中国前驻日本国大使 杨振亚)
人民日报 2007年09月27日
资料图片:1978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互换仪式在日本首相官邸举行。邓小平副总理与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出席互换仪式,中国外交部部长黄华和日本外相园田直分别代表本国在批准书上签字。《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从此生效。邓小平副总理和福田赳夫首相在互换仪式上发表了谈话。 |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