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在一间狭窄的办公室里,窗外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身旁是旧电风扇嗡嗡的噪响。头发花白的王留柱戴着老花镜,双手颤抖着整理桌子上的一堆资料,激动而欣慰地说:“10年了,终于实现了找到100位河南籍劳工的愿望!”7月3日下午,王留柱找到了63年前曾被掳往日本三井公司做苦工的吴振寰老人,顺利地完成了第100位劳工的调查取证工作。
今年69岁的王留柱是襄城县颍阳镇人。担任县政协机关文史资料编辑近十年的他,随着对被掳劳工历史研究的深入,心中逐渐升起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1943年至1944年,日本从中国掳走战俘和平民4万人,而河南就有4193人,他们遭受着非人的待遇。”王留柱说,然而,日本少数右翼分子却在百般狡辩,企图抹杀这段令人发指的历史。
于是,王留柱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凭自己的力量,寻找100名河南籍劳工,把他们的苦难经历记录下来,“一是为他们诉讼索赔提供铁证,二是让子孙后代牢记这段历史”。1997年,王留柱开始了他的百名劳工寻找之旅。
10年“寻证之旅”
刚开始的找寻可谓“捕风捉影”:听说哪里像是有劳工,王留柱就会循声而去,往往十有八九扑空。后来,他辗转得到一本日本人编写的记载中国劳工名单及住址的资料,并花了几个月时间将其中的河南籍劳工名单整理出来,开始了“按图索骥”的找寻。
虽然大部分的名单和地址并不准确,但一般一个地方跑两三次总能找到一位劳工。找到幸存者后,王留柱就请他们口述自己的被掳经历,为他们录音录像,争取留下第一手资料。截至2003年,王留柱先后寻访了20多个县市,找到幸存劳工29人。
与时间赛跑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最年轻的幸存者也已80多岁。2005年初,王留柱在媒体的帮助下,在平顶山召开了一个劳工座谈会,当时找到了8位老人。谁知不到半年,就去世了4位。这使王留柱的紧迫感越来越强,年近古稀的他更加卖力地投入到找寻历史的事业中。
王留柱说,下一步他要将这些资料仔细整理出来,编写成一部附带影视资料的《河南被掳劳工百人访谈录》。“今年是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这算是我一个普通文史工作者对那段历史的一点纪念吧。”说到这里,老人低吟出那句著名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