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抗战是我国8年抗战中最早向日军发起战略性反攻,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反法西斯战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性战役。在这场战役中,龙陵因地处滇缅公路咽喉,因此成为中日双方交战的核心地区,战斗甚为惨烈。
龙陵位于怒江、龙川江大峡谷之间,岗峦迭起,山高谷深,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边陲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关隘要塞。中国抗战进入1942年,东南沿海国际援华物资通道已全 部被日军封锁,只有滇缅路仍能将援华物资输入,支持中国的抗战。为截断这条援华物资补给线,一举摧垮中国抗日政府,同年5月日军第15军团派一支劲旅从缅甸北上穿越中缅边境,进入滇西地区。同月5日,中国远征军炸毁惠通桥,阻敌于怒江西岸,自此怒江以西地区沦入敌手。日军为与远征军长期抗衡,在怒江西岸,以龙陵松山为核心、以龙陵平戛为右翼、以腾冲为左翼、以龙陵、芒市、遮范、畹町等地为后方,建立了强大防御体系,日军在这些地区的大小岗峦上修筑永久、半永久工事,驻扎重兵,企图长期固守。日军56师团设司令部于芒市,设战时司令部于龙陵城内,师团工兵联队驻守龙陵城区;113联队分住松山、镇安、黄草坝、蚌渺一带,146联队第一大队进占平戛、象达;日军在龙陵还培植了伪县政府、维持会等汉奸组织。在长达两年零6个月的血腥统治中,日军到处烧、杀、淫、掠,给龙陵人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深重灾难。据战后统计,全县人口减少2836户,占原有数的23.2%,死亡15668人,占原有数的25%,其中被日军枪杀和逃亡病饿而死者达14000余人,全家死绝户达30余户,被焚毁房屋9615间,抢劫、烧毁粮食2482万多斤,抢去牛11100多头,骡马9500多匹,猪27700多头,财物损失达5797亿关金元。以当时的人口比例算,属滇西沦陷区损失最重的地区。
战争相持到1944年,我国抗战开始由相持转入反攻。同年5月,我中国远征军向滇西日军发起了总攻击。龙陵战区,先由宋希濂后由黄杰两中将指挥11集团军向日军发起进攻。5月11日71军、第2军各加强团渡江开往平戛一线作战,6月1日11集团军全线渡江向松山、龙陵日军发起总攻,至11月3日收复龙陵,历时6个月,历经松山攻坚战、平戛围歼战、龙陵争夺战三大战役。整个滇西战役远征军共投入兵力16个步兵师,162000人,其中龙陵战区为12个步兵师115000人,占71%;全役历时256天,其中龙陵战区172天,占67%;全役远征军伤亡失踪官兵67403人,其中龙陵战区36800人,占54%;全役毙敌21057人,其中龙陵战区约14000人,占62%。
龙陵是滇西抗战的主战场!
一、血战松山
松山位于龙陵县腊勐乡境内,由大小十余个山头组成,主峰海拔2690公尺,这里东临怒江,西连龙陵,山高谷深,地势险要,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是滇缅公路出入滇西地区的咽喉要地,易守难攻。登临主峰,怒江惠通桥和周围群山尽收眼底,炮火可控制方圆100公里地面和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故西方记者称之为“东方马其诺防线”。1942年日军占领该地,将其建设为支撑滇西防御的核心阵地,派第56师团113联队主力3000余人驻守,松山进可攻,退可守。若松山不守,平达、龙陵、腾冲则无依托,怒江防御体系的三角支点就将瓦解,因此,日军以山顶为中心,沿公路东至惠通桥、西至镇安街,修筑了一个纵深达数十公里的强大防御体系,设置主峰子高地、滚龙坡、大垭口、长岭岗4个能独立作战的坚固据点,与中国军队隔江对峙。松山工事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战需要构筑,极为坚固复杂,甚至连坦克也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活动自如。日本缅甸派遣军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第15军团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和第56师团长松山?三中将亲往视察,现场观看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试验。试验表明,数枚五百磅重型炸弹直接命中目标都未能使工事内部受到损害。司令官们极为满意,河边总司令在写给南方军总司令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程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11个月以上”。阵地上配有山炮、战车、汽车,设有医院、慰安所,地下有电话、通讯、供水、照明等设施,粮秣弹药充足。56师团长松山?三视察后也扬言,中国军队不死10万,休想攻取。
1944年6月1日,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奉命反攻,分别由惠通桥等地渡江,为尽快打开前进通道,在组织人力抢修惠通桥的同时,6月4日,派71军新28师向松山之敌发起攻击,后又派第6军新39师117团协同作战。当日攻占腊勐街,6日攻占与松山遥相呼应的竹子坡据点,7日攻占靠近松山的阴登山。日军由此龟缩于松山主阵地及各据点阵地之内。远征军屡次发起攻击均未凑效。71军新28师和第6军新39师117团万余将士苦战月余,伤亡惨重,于7月2日转攻龙陵,改由第8军接替攻击任务。7月5日,第8军自腊勐街发起攻击,采用炮兵集中轰击软化敌阵,步兵波浪式冲锋推进策略,未获战果,后改为对壕作业、步步逼进战术,并采用火焰喷射器各个击破办法,逐步攻克了松山外围的滚龙坡、大垭口等阵地。攻克滚龙坡历时29天,攻击达14次之多,许多阵地得而复失。攻击大垭口经过8次激烈战斗,付出重大牺牲。8月初围攻松山主峰,该阵地是整个日军阵地的制高点,有母堡两个,子堡多个,由迫击炮、火箭筒、枪榴弹筒及轻、重机枪构成浓密火力网。因敌堡过于坚固,第8军多次使用飞机重炮集中轰击和组织敢死队冲锋爆破均不凑效,伤亡很大。松山不克,公路不通,滇西总反攻军需物资无法前运。蒋介石电令:限期攻克,违者,军、师、团长按“贻误战机”治罪。第8军改用坑道作业,从敌堡下方150米处开凿两条直达山顶的爆破隧道,填塞TNT炸药120箱,其中左药室50箱,右药室70箱,每箱25公斤,共3吨。8月20日上午9时,两道药室同时引爆,一团蘑菇云腾空而起,敌堡被炸出两个大陷坑,堡内75名日军除4名受伤被俘外皆炸死。次日,日军反扑,阵地得而复失。8月22日远征军荣誉一师3团发起攻击,由30余人组成敢死队率先攻入山顶,两军拼死肉搏,尸横遍地,血肉狼藉,敢死队全部阵亡。收复时,两军士兵相拥撕咬而死者62对,战斗之惨烈,旷古未闻。之后,远征军居高临下,一举扫荡了主峰后的马鹿塘、黄土坡、黄家水井等处敌阵,于9月7日收复松山。松山之役历时3月零3天,打破了日军可坚守11个月的狂言。远征军先后投入兵力为71军新28师,第6军新39师117团,第8军荣誉1师第二、三两团,第8军82师244、245、246三个团,第8军103师307、308、309三个团,计3个军5个步兵师12个步兵团,以及第8军、第5军炮兵营(先设竹子坡后推进至滚龙坡),11集团军第10团、第7团之混合炮兵营和71军炮兵营(设怒江东岸733公里大阵地)约6万人,火炮200门,另有美国飞机空中支援。日军在松山兵力为56师团113联队腊勐守备队,约3000余人,火炮30门,坦克四辆,守备队司令官金光惠次郎。松山血战,历经大战10次,小战上百次,全歼日军3000余人,远征军以牺牲官兵7600余人的代价,打开了大反攻的前进通道,摧毁了日军滇西防御的核心三角支点。松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中国士兵的鲜血,英烈们的英灵和浩气与松山共存。
二、三战龙陵
龙陵位于滇缅公路龙陵至保山段和腾龙支线分岔口,其地东通保山、北接腾冲、西控芒市,是滇西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1942年日军入侵后,利用该地四面环山、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修筑了一个连结城区与四周高地的蛛网状防御体系。设第56师团前线指挥所于城内,作为松山、平戛、腾冲等前线作战部队的协调指挥中心。龙陵做为日军前沿阵地的中心枢纽,前可策应松山、平戛、腾冲各据点,后有芒市、遮放作支撑,兵力易于集散调应,还可凭险顽守,龙陵溃败,整个滇西则无险可守,因此日军拼命死守,致使中国远征军进行三次攻略,方获胜利,战斗甚为激烈。
1944年6月,中国远征军左翼第11集团军渡江后,调第2军和71军各一部组成突击队,绕过松山侧翼直插龙陵,6月6日兵分三路向驻守龙陵县城区域日军发起强大攻势,经过两天激战,扫清城区外围据点。6月8日,第88、87师主力向县城东南部高地发起攻击。88师263团攻击勐林坡,战斗异常激烈,曾9次得而复失,至下午5时攻克,敌遗尸60余具,我军伤亡500余人,团长傅碧人负重伤。87师259团于同日攻占赧场。至6月10日,88师攻克广林坡、老东坡、风吹坡,新33师攻占云龙寺,87师攻占文笔坡。龙陵城区外围据点全部被我军占领。残敌退入城区核心工事固守。眼看攻克龙陵指日可待,宋希濂总司令当日给蒋介石发电报称:攻克龙陵。孰料,6月13日日军集中力量反扑,驻腾冲日军约2000人驰援龙陵,驻芒市日军1000余人于放马桥同远征军激战后沿公路北上,又一路约500余人自象滚塘窜向龙陵,71军主力被腾冲援军截成两半,损失惨重,87师有被歼之势,远征军被迫退往城郊,首次进攻遂告失败。7月13日,松山、腾冲守敌被围,中国远征军在站稳城郊阵地基础上,组织第二次攻击,这次攻击新增荣一师、新28师、新39师,兵员从10000人增至30000人,从东、北、南三面围攻龙陵。日军为打通龙芒公路,增援龙陵,对远征军南天门新37师117团3营实施火力猛攻,3营伤亡惨重,只剩官长4名、士兵27名,仍死守不放,最后全部殉国;新39师死守南天门、张金山、双坡阵地,最后所剩官兵不过百余人,日军打通龙芒公路后,迅速往龙陵增援15000余人,对我军各据点疯狂反击,第二次进攻又告失败。9月中旬,围攻松山、腾冲战斗胜利结束,中国远征军南北两翼主力相继沿公路汇集龙陵,在经过激战争夺龙陵四周高地并切断芒市至龙陵公路交通基础上,10月29日,远征军集中10个师的强大兵力向龙陵城区发起总攻,经过5天的激烈争夺,终于11月3日将守敌大部歼灭,夺回了龙陵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塞。此役为整个滇西反攻战中规模最大的要塞争夺战,在长达6个月的战斗中,远征军先后投入10万以上兵力,经过三次拉锯争夺,共毙敌10640人,远征军伤亡失踪官兵28384人。
三、攻击平戛
平戛,位于龙陵东南部,是日军固守滇西四大据点之一。附近山脉纵横,峰峦起伏,地势险要。龙陵沦陷后,原为“龙潞”抗日游击支队活动据点。1943年5月,日军146联队1000余人,大肆扫荡,使游击队被迫退离。此后,日军除在平戛坝子附近建立核心据点,还在靠近怒江的杞木林、三村、小寨、章赛建立外围据点,其主要任务是防止怒江以东的中国军队西渡,以保障龙陵县城及松山两大战略要地,同时控制龙陵南部地区。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第71军88师及第2军各加强团从打黑渡、蚌东渡、七道河渡江。12日将平戛附近三村、马鹿塘、杞木林、章赛及平戛东山日军各据点攻占,随后均因援敌反扑而丢失。5月19日至6月3日,远征军继续渡江增援,将平戛之敌围住,继而向象达进击,与芒市援敌激战多次后,于6月24日攻占象达。平戛之敌长时间被我军围困,因龙陵县城、松山均遭我军强烈攻击,芒市日军也无力增援,平戛剩下500余日军不能久持,遂于9月22日突围向芒市逃窜而去。攻克平戛、象达,历时4月零10天,毙敌523名,远征军官兵伤亡802名,攻击平戛有力地牵制了龙陵、芒市之敌,对龙陵、松山之战起到了策应作用。
松山、龙陵县城、平戛三大战役的胜利和腾冲的收复,扫除了日军盘踞滇西的强固阵地,日军无险可守。远征军乘胜追击,1945年1月20日攻克畹町,将日军赶出国门!同月,27日滇西远征军与驻印远征军进攻缅北的部队在芒友会师,打通了滇缅公路和由印度经缅北进入中国的国际交通线,使盟国大量援华物资昼夜不停地经中印公路运入内地,并由印度沿中印公路线安设油管,大量战时急需的汽油不断流入中国,增强了中国的抗战力量,加速了日军在中国的覆灭进程。
岁月悠悠,已达 60载。战争硝烟虽早已散去,然当年惨烈的战斗场景和轰轰的炮声似可睹可闻。如今松山、龙陵、平达等地,许多当年日军侵龙时留下的遗迹,如怒江上的惠通桥、松山顶炸毁日军地堡时留下的大陷坑、日军水池、驻龙日军司令部、龙陵日军军政班、龙陵日军慰安所、伪县政府、伪警察局、日文学校、农业试验场、东卡日军碉堡以及松山、滚龙坡、大哑口、老东坡、大垴子坡、矿洞坡和平达三村、杞木林、东山等岗峦上的战防工事,依然清晰可辨。日军侵龙,铁证如山;日军罪恶,罄竹难书!
参考书目:邓贤著《大国之魂》
方国瑜《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
保山地区新闻中心
保山地区博物馆《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