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龙陵,风和日丽,和风惠畅。在这块浸染着抗日志土热血的土地上,激荡着浓郁的抗战文化氛围,一场由保山市委、政府主办,龙陵县委、政府承办的纪念滇西抗战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于11月3日至5日在龙陵县城举行,海内外1000多名抗战老兵、抗战史专家学者、新闻媒体记者和行商在贾云集龙陵,与龙陵县26.9万各族人民一起参加庆祝活动。
此次纪念活动旨在展示侵华日军在龙陵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抵抗侵略者的历史,警醒后人,勿忘国耻,弘扬民族正气,颂扬民族精神,打造以松山抗战文化为骨架的旅游产业经济链。擦亮“松山”品牌,扩大龙陵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龙陵人与机遇失之交臂,松山依旧 怒江安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龙陵是滇西抗战主战场。1942年5月4日军从缅甸入侵龙陵,被阻于怒江西岸后,在松山修筑永久性战略工事,松山被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为了收复龙陵这片祖国的神圣领土,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5月强渡怒江 ,于6月初向盘滇西的日寇发起全面反攻。远征军集中6个军共12个师的兵力,经6个月的浴血奋战,付出牺牲官兵3.6万多人的巨大代价,歼敌1.4万多名,是滇西歼敌最多的战役。将凶恶残暴的日本法西斯侵略军歼灭和驱逐出境,用无数的鲜血和生命为我国的反侵略历史增添了悲壮而光辉的一页,全歼松山3000守敌的丛林攻坚战的胜利,拔除了日寇设在滇缅公路的巨大障碍。此役,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堪称大手笔,令运筹帷幄的兵家拍案惊奇。龙陵的土地上无处不浸透着抗日勇士的鲜血,龙陵的河山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数万烈士为收复龙陵而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悲壮义举,受到龙陵各族人民的缅怀和崇敬。
历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000年松山被列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陵县计划建立松山抗日反攻战纪念馆和模拟当年战争场面的声、光、电系统,对松山进行全方位包装打造。由于经费没有着落,形上谈兵几年,松山依旧,怒江安澜。
母容置疑,松山比龙陵更有名气,打好“松山牌”,建立松山抗战纪念馆,恢复昔日战争原貌,让国人进入松山、走进战争,捡拾战争碎片,洞悉历史烟云,品味逝去的辉煌,激发爱国热情。
1995年8月,腾冲县农民作家段培东创作的抗战三部曲之二,25万余字的《松山大战》付梓发行。该书以翔实的史料、细腻的笔触,再现了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夺取龙陵县境内的松山要隘的壮烈场面,展现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让尘封的档案昭示天下。
此书一经问世,即刻产生轰动效应,加之时逢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一度沉寂的松山成为旅游热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散居在国内外当年远征军的辛存者纷纷前来寻访昔日战争遗址,缅怀逝去的辉煌。
许多游客都是手捧《松山大战》,按书索景,实地踏勘当年战争遗迹,品味抗日勇土血染的风韵。松山游客源源不断,山门若市,热闹非凡。这年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多人次。
但是龙陵县并没有把握住“松山效应”带来的契机,资金依然向短、平、快的邦腊掌热矿泉度假区注入,松山涛声如昨,面貌依旧,客去山空,让人顿生缕缕“逝者如斯、去而如雾”的感叹。
龙陵人把目光投向全国及全世界,唱响《松山畅想曲》
面对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流,龙陵县的决策者再也坐不住了,县四大班子领导达成共识,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励全县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斗志,向海内外观念展示龙陵内蕴深厚的抗战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借助纪念滇西抗战胜利60周年的机遇,以庆祝活动为平台,把“松山”打造包装“上市”,让全国及全世界了解松山。采取政府承办、企业赞助、社会参与的举措,把活动定位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坐标上,以活动的载体,擦亮抗战文化品牌,提升龙陵形象,拉动经济发展。
县委书记丁昌吉表示,我们的思路很明确,文化经济双轮驱动,以松山为龙头,构建抗战文化产业链,塑造强大的文化力和形象力,把龙陵抗战文化培植为云南文化产业链中的一环,建构隆阳、腾冲、龙陵三角旅游经济圈,参与周边国家旅游经济大循环,走进国际大市场,这样龙陵才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活动组委会统一指挥下,龙陵各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筹备工作中,出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力争为纪念活动做贡献的景象。企业、干部职工、市民、农民、中小学生自愿捐款达70万余元,龙山镇杨梅山村一位70多岁的老倌将卖扫帚的4.5元钱捐了出来,他说:“为抗战纪念活动出点力是我的心愿;建好抗战纪念馆、让后人记住日本鬼子侵占龙陵的历史,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县政府投入60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面积5190平方米的抗战文化广场,对松山、惠通桥和县城的7个抗战遗址进行了维修;展开了抗战文物普查和向社会各界收集抗战实物、图片、资料等,收集到抗战实物100多件,资料120多万字;制作上映了20集电视系列片《血洒龙陵》和《龙陵抗战简介》、《松山的故事》、《遗址的故事》等7个电视系列片。出版了以龙陵抗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龙潞游击队》和歌曲集《抗日歌声》;编写了一套反映龙陵抗战史实的丛书,已出版了第一集《松山作证》。为中小学生编写了以滇西抗战为题材的乡土教材,举办了全国抗战史专家学者研讨会,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了以滇西抗战为主题的作文赛,收到参赛作品1万多篇。在庆祝活动期间举办了地方工农业产品展销会,吸引了国内外2000多客商前来参加商贸活动。
龙陵县的决策者在文化视野中看到,松山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蜿蜒在龙陵的每一方土地、每一座山峦、每一条溪流、每一道天际轮廓线上;只要把松山融入云南乃至全国文化产业格局,松山才会有生命的热度和文化的张力。以文艺为载体推价松山,让松山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11月3日至5日举办的两台文艺晚会由开幕式大型主题史诗晚会《巍巍松山》和闭幕式大型歌咏文艺晚会《松山作证》组成。《巍巍松山》共分铁蹄狼烟、怒剑出鞘、同伤敌忾、天地正气四个篇章,艺术地再出了60年前发生龙陵松山那场惊心动魄悲壮惨烈的战役,晚会由省歌剧舞剧院、话剧团、昆明市歌舞团等6家单位参演,省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刘伟、王娟主持,邀请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演唱主题曲《松山畅想曲》。闭幕式大型歌咏文艺晚会《松山作证》由国难当头、保家卫国、松山作证三个乐章和一个尾声组成,17首抗战歌曲为主题曲,由龙陵县29个单位2327名干部、职工、军警、中小学生组台;群众广泛参与,台上台下呼应,演员流动展演,阵容宏大,气势恢弘;展现了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抵抗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激情在胸中荡漾,抗战歌声在天空中飞扬,《松山畅想曲》、《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激扬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通过省电视实况转播和国内外30多家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飞向海内外。
许多中外来宾对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这场活动是一场具有历史纵深感,又有艺术张力的活动,小县也能办大文化。
擦亮品牌 构建平台 力推精品 让松山走向世界
龙陵县的决策者深知,毗邻的腾冲县把抗战文化炒很如火如荼的时候,作为滇西抗战歼敌最多的主战场龙陵,要亮出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必须走打“松山牌”这条路,着力于抗战文化的深层次发掘、整理、提升;创造性地对抗战文化进行包装和全新演绎,使抗战文化充满历史内涵和时代外延,并为人们广泛接受。
近几年来,省内外一批知名作家创作出版了一批反映滇西抗战的文学、影视作品,极大地提升了松山的知名度。在这次庆祝活动中,龙陵县聘请省市知名作家和组织本县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以龙陵抗战为题材的歌曲、书画、文学和电视系列片作品,经打造包装在海内外多家新闻媒体刊(播),引起了巨大反响,产生了强大的“松山冲击波”,国内外30多家传媒和研究机构纷纷来人来函索要滇西抗战资料,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做大做强滇西抗战文化的建议。
松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研究学者和参加过滇西抗战的幸存者,前来探访松山。北京中日关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方军已10多次到龙陵收集滇西抗战史料,在国内外媒体上发表了数十篇反映滇西抗战的纪实文学作品和研究文章;推价松山、推价龙陵。随着松山知名度的扩大,国内一些知名人士慷慨解囊捐资救助生活困难的抗战老兵。
面对方兴未艾的“松山热”,龙陵县顺势而谋,实施打造一个品牌、输出二个精品,建设三个文化中心、四个民族民间文化特色乡镇、四个文化自然保护区和两个旅游观光区,办好两个节庆活动,构建两条旅游精品线路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辐射力强、产业贡献率大的文化产业格局。
着力构建以松山抗战遗址为龙头的一批抗战遗存景点,逐步完善抗战文化广场的软硬件设施,开辟一条抗战文化旅游线路,丰富抗战文化的人文内涵。力推荣获云南省第四届歌、舞、乐展演“彩云奖”金奖的彝族香堂人土巴拉乐器演奏《?豆》和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两个精品;高起点地建好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和邦纳掌热矿泉会议中心。把勐糯建设为民间艺术之乡、木城为民族文化之乡、平达为群众文化之乡、象达为历史文化名乡;将芒麦、石洞河、葛根寨、花椒等4个自然村寨培植为阿昌、傈僳、傣、彝四个主体少数民族文化自然保护村。怒江峡谷和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龙陵的两大自然景观,依托滇西旅游圈将其开发为生态、探险、科考、康体旅游为主的产业带,以活力强劲的文化产业作支撑,举办中国滇西抗战文化国际旅游节和龙陵民族民间艺术节。
蓝图是美好的,但缺少资金投入依然是制约龙陵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松山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上报有关单位几年,至今资金仍未到位,规划依然是纸上谈兵。
龙陵人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把目光投向全国及全世界,推介松山,推介龙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