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试图真实再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正在加紧拍摄。本报记者于近日赴天津,对电影《南京!南京!》剧组进行了深入采访。
长春的外景地“像极了70年前的南京城郊与长江”。但这座城池将和历史一样,在电影拍完后化作一片废墟
陆川博客:“历史研究应该对未来产生意义,这可能才是有价值的研究。期待这样的研究,期待这样的历史。面对这样的历史,我们愿意心悦诚服地作一个阅读者。”(2007年7月9日中午12时01分)
天津泰安道上的安里甘教堂,在电影《南京!南京!》中,这里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一座难民营。担任制片主任工作的任杰说,即使在今天的南京城里,也很难找到能够如此再现当年历史原貌的老教堂可供拍摄了。同样出于真实因素的考虑,《南京!南京!》北上长春,仿照历史资料,复建了当年南京的部分城池和市区景观。据陆川说,长春景地的旁边是一片美丽的人工林,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像极了70年前的南京城郊与长江”。但他也非常清楚:那座复建的南京城,将和历史一样,在电影拍完之后化作一片废墟。
国内最大的民间抗战博物馆创建人樊建川,向剧组送来了一批文物:军服、军刀、手摇式警报器、望远镜,甚至当年士兵携带的餐具。他告诉陆川:“拍细节的时候,你就用这些真家伙拍。”拍摄现场所有的道具都是根据这些文物仿制而成。“也许这些细节在银幕上会一带而过,但是只要它们都在那里,就会给电影加分。”
曾经不承认历史的日本演员很认真地翻看了全部资料,几天之后他们再次见到陆川时,很认真地说:“南京大屠杀,有。”
陆川博客:那柔和的光柱,会缓慢而坚定地走过你的身旁,如同两个世界的朋友,我们无法交谈,却可以相互融化。”(2007年12月2日上午10时53分)
一些扮演日本士兵的演员全副武装站在教堂外候命,随时准备占领这座难民保护区。虽然明明知道这不过是一幕虚幻的场景,但当人们不得不从那些闪着寒光的长枪刺刀前穿过时,仍然觉得心头一凛,内心涌起一股难言的屈辱感。演员刘烨说,在片场拍摄时,他时常要克服一种对立的排斥情绪,“总是不愿意和面前的‘日本鬼子’进行过多的交流。”
或许是由于语言障碍的缘故,在拍摄之余,日本演员与中国演员很少来往;又或者是因为面对这样一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双方都小心翼翼地保持着一道无形的界限。就在拍摄完日军占领教堂那场戏的晚上,一位日本演员带着母亲送来的饼干走进化妆间,微笑着将饼干递给每一位中国同事。他的微笑是真诚的,中方工作人员礼貌地用中文道一声“谢谢。”就在那一瞬间,彼此的内心深处似乎都可以听到一丝坚冰碎裂的声响。
陆川说,当初在挑选演员时,他曾带着一沓厚厚的历史图片前往日本,面试了60多位演员。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并不承认曾经发生过南京大屠杀,但当那些血淋淋的照片呈现在眼前时,他们很认真地翻看了全部资料,并且很长时间沉默不语。几天之后,他们再次见到陆川时,突然很认真地说:“南京大屠杀,有。”
剧组从南京请来的一位特约演员,在与副导演的交谈中,她偶然泄露了自己身份??竟然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陆川博客:“现有十三个了,十三个勇敢的女人。很庆幸,我们能用胶片记录下她的讲述,记录下她的眼泪……”(2007年12月7日凌晨0时59分)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几天前的深夜接到陆川的电话,得知一个令他振奋的消息:剧组从南京请来的一位特约演员,竟然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这样曾经受到日军凌辱而肯站出来说话的女性,在南京只有12位。”张连红深知这一消息的意义,“现在竟然又多了一位!”
事实上,正是由于大量被害者的沉默,使得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长期面临见证者匮乏的问题;而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被害者在沉默中告别人世,也使得南京大屠杀的史料抢救工作变得更加急迫。老人是在与副导演李星的交谈中,偶然泄露自己身份的。
这是一项计划外的工作,面对摄影机的镜头时,老人原本平静的讲述很快便失去了控制,转变为彻底的嚎啕痛哭。在泪水之中,那些平常的语言活生生地被还原为70年前的一幕幕惨剧。在电影筹拍的三年间,陆川阅读了所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甚至连他自己都觉得已经对那些悲惨的画面有了足够的承受能力。但是当他第一次面对一位亲历灾难的幸存者时,发现自己依然无力面对历史的真实。
高圆圆饰演的女教师姜淑云是一个虚构的角色,性格矛盾而复杂。陆川说:“这个人物是对张纯如女士的致敬。”
陆川博客:“这个午后,在天津,微醺的阳光里,我再次感到了那种绵长而醉人的温暖……”(2007年10月20日深夜23时21分)
《南京!南京!》将被拍摄成为一部黑白电影。陆川似乎是要用这种决绝的方式,来凸显真实的力量。他淡淡地说:“在黑白的画面里,血是黑色的。”
高圆圆饰演的女教师姜淑云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她竭尽所能地救助了许多人,却也因为目睹更多无辜者的惨死,几乎丧失了对生命的信仰。这是一个性格矛盾而复杂的角色。几乎每次讨论这个人物时,都会引发工作人员长时间的争论。直到有一天陆川突然说:“这个人物是对张纯如女士(美籍华人女作家,创作小说《南京大屠杀》后,于2004年11月9日开枪自杀。)的致敬。”人们突然达成了默契。
陆川说,拍摄《南京!南京!》是一次重访历史的旅程,是对生命尊严的价值肯定。“每个人的思想疆界是有限的,尽管已经身心俱疲,但这次经历将是生命中一次不可重复的旅程。
开机那天,陆川在博客中写道:是的,那座黑白的城池,此时已经悄然耸立在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