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纪录片《张纯如》在南京举行了媒体见面会。

  纪录片《张纯如》将一张纯如的视角向观众展现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影片预计于今年12月13日在南京全球首映。

  影片《张纯如》新闻发布会的主题为《永远的鸢尾花,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看上去很有诗意的名字当然围绕的是已逝者张纯如。因为张纯如的英文名“IRIS”就是鸢尾花的意思。

  鸢尾花,它是法国的国花,象征希望、自由和和平……

  《张纯如》让我们记住那段历史。 

  有望在

  南京大屠杀遇难

  同胞纪念馆首映

  首先发现了《拉贝日记》

  每天工作10个多小时

  南京?工作

  一个在美国衣食无忧的年轻华裔女孩,为什么会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呢?很多人认为这不可思议,但当时只有25岁的她只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原来,张纯如的爷爷张铁君原籍南京,是一位著名的老报人。南京大屠杀前几个月,他就带着家人逃离到美国。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但在童年的时候,父母就经常向张纯如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

  她下定决心要写一本还原当年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书《南京大屠杀》。为了这个目标,她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1995年,张纯如来到了南京,进一步了解历史真相。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曾帮助张纯如收集了大量的史实资料。

  王卫星回忆说,1995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

  昨日下午,《张纯如》在宁举行见面会,张纯如父母、影片导演、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出席见面会 快报记者 施向辉摄

  不是挑起仇恨,是希望记住历史

  张纯如父母誓言继续女儿事业,希望大家带孩子看纪录片

  昨天,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张纯如父母却出人意料地坚强,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也把自己变成了斗士。

  继承女儿遗志

  张纯如的爸爸名叫张绍进,是一名物理学博士,她的妈妈叫张盈盈,是位研究生物化学的博士。

  他们坦言,女儿死后,一度不知道怎么生活,但想到女儿遗愿才振作起来,“把历史真相公布于众,是中国人的使命,也是纯如的遗志。

  张绍进希望,大家能在电影中得到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部电影不是为了挑起仇恨,而是希望大家了解历史,把它当做教训,维护和平。我希望大家能带孩子去看这部电影”。

  张纯如当过记者

  张盈盈回忆,大学毕业后,张纯如曾在《芝加哥论坛报》等媒体当过几个月实习记者,跑的条口十分杂,教育、体育、社会新闻,她都跑过。她不喜欢这样的工作,尤其讨厌参加会议。“如果喜欢一件事情,纯如就会全力做好。如果不喜欢,她就不会做。所以她退出媒体,回到学校参加了写作班,拿到学位后,就开始写书。”

  曾被日本右翼势力威胁

  日本右翼势力曾攻击张纯如。张盈盈很担心女儿,询问她生活是否安全,张纯如说自己很好。但很久之后,张盈盈才从女儿的朋友那里知道,日本右翼势力曾经威胁过张纯如。张盈盈心疼地说,那时候,张纯如工作那么忙,又要照顾孩子,生活压力有多重,实在难以想象。

  不知道她为何自杀

  “她为什么自杀,这个问题,我们已经问了两年,但还是找不到答案。”张盈盈承认,女儿的精神状态不好,“为了写书,她了解到很多残酷的事实,让她觉得心情很差。她去看过心理医生,但医生对她一点帮助都没有。我都怀疑她吃的药都是错误的。”

  3月28日是张纯如的生日,张盈盈说往年的这天她都会呆在女儿坟前,这次为了这部电影,她奔波在外,但她觉得能来南京,让今年特别有意义。

  快报记者 沈梅

  《张纯如》片长90分钟,其中纪录成分约为6成,4成戏剧成分主要是通过张纯如的视角看历史,将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与显示交织。例如影片中回顾张纯如走在南京街头搜集资料。才转过街角,就以淡入的形式把观众带进了历史。让观众感受到张纯如追寻黑暗史实的执着,以及军国主义的不人道。

  在昨天的《张纯如》影片新闻发布会开始前,播放了一段在南京拍摄的样片。很多大屠杀的幸存者对着镜头,回顾了那段惨痛的历史,许多人说着说着不禁流下了眼泪。

  从去年11月份到昨天,《张纯如》已经完成了在南京的全部拍摄工作,并转场到其他城市继续拍摄。等4月底完成了中国部分拍摄后,该片还会到日本、美国和加拿大拍摄。预计2007年底全球公映,12月13日在南京首映,以悼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同时也纪念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发行10周年。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向记者透露,发布会前,影片导演刚与他商量,将全球首映式放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现在此事正在洽谈中。不过,朱成山表示,无论电影在哪里首映,他都会邀请张纯如的父母再来南京。

  片方希望《张纯如》在全球放映。发布会上,片方表示,将为电影制作英文、中文、韩文、日文的版本,与各国院线洽谈,并通过DVD、电视播放等形式在全球全面推广。目前,导演已经为影片制作了60分钟的版本,以便在电视上放映。

  快报记者 沈梅 曹锋

  德国?追寻

  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涉及到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拉贝。这位当年有着纳粹身份背景的德国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利用他特殊的身份保护了很多中国人。

  于是,张纯如想到顺着拉贝这条线索能找到更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线索。抱着一线希望,她赶到了德国,通过德国教师协会找到了曾任德国中学教师的拉贝的外甥女赖因哈特夫人(拉贝早在1950年1月就已去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拉贝的外甥女送给她一个意外的惊喜:拉贝生前写的日记,其中包括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见闻。

  在张纯如的促成下,赖因哈特夫人向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寄来了一份重要的包裹,其中是长达87页的“拉贝致希特勒的报告书”和“拉贝先生简历”。

  同时,赖因哈特夫人还于1996年12月13日在美国首次向世界公布了《拉贝日记》,引起全世界的轰动。随后,她将《拉贝日记》捐赠给了美国耶鲁大学,供世人观看。

  张纯如的父母

  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女主角是

  张纯如“粉丝”

  猝然离去震惊整个世界

  美国?离去

  《南京暴行》从加拿大开始轰动全世界,张纯如也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但对于那些不愿正视历史的日本人而言,张纯如的书无疑是“公然挑衅”。

  在这种情形下,《南京暴行》一书也让张纯如成为积极参与维护抗日战争史实的社会活动家,以及抨击日本掩盖历史可耻行径的斗士。

  1998年,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公开发表声明,污蔑《南京暴行》是“非常错误的描写”。这一声明立即遭到中国驻美大使馆以及美国各华侨团体的一致抗议,并敦促日本政府撤换大使一职。

  张纯如后来与这个日本大使一同接受“吉姆?里勒尔新闻节目”电视访谈时,日本大使居然含糊地宣称日本政府“多次为日军成员犯下的残酷暴行道歉”,张纯如当场指出,正是日本使用的含混字眼使中国人感到愤怒。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张纯如最终用极端的方式,于2004年11月9日,在美国加州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

  直至今日,人们都无法相信这是事实。张纯如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快报记者 曹锋

  拍摄《张纯如》,向世人展现史实

  加拿大华裔医生要继承张纯如遗愿

  在西方国家,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几乎人尽皆知,很多国家还在小学课本里把它作为教学内容。但是发生在中国的那段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甚至是二战时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遭受的日本军国主义的苦难,却很少有人知道。

  一直追求公义和种族和谐的加拿大华裔王裕佳医生在1996年成立了加拿大战争史实维护会(简称史维会),致力于保存亚洲地区二次世界大战史实,维护公义,促进人文教育和种族和谐。他是加拿大总会共同主席兼多伦多分会主席。

  当他满怀热情地成立了史维会后,却发现史维会保存的史实在西方人中并没有太多的影响。这种情况直到他1997年在一个新闻周刊上发现了张纯如写《南京大屠杀》的事。王裕佳一下子感觉到,保存工作有希望了。但他查遍了多伦多的书店,都没有看到这本书。

  后来,他还是通过该书的出版商才知道,《南京大屠杀》当时一共只出了2000本,可以说,影响很小。出版商也不愿意花钱请张纯如到各地(包括加拿大)宣传。

  经过王裕佳的努力,在纪念南京大屠杀60周年的日子里(1997年12月),张纯如到了加拿大,宣传推广《南京大屠杀》。一下子,《南京暴行》就从加拿大开始,轰动了整个西方国家。在美国,该书还曾连续几个月排在最畅销图书的前几名。

  随后,张纯如想到,要让更多的西方人知道南京大屠杀,更为直观的电影比图书有效。在此后的几年里,她一直在筹备《南京大屠杀》拍摄的事情,可惜,她没有等到电影开拍的那一天就自杀了。

  现在,把《张纯如》搬上银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史维会继承了张纯如的遗愿。影片是通过张纯如如何看南京大屠杀,来让大家记住南京大屠杀,也让大家记住向西方传播南京大屠杀的张纯如。

  为了保证影片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史维会决定不接受任何政府资助,而是面向社会筹集拍摄经费。而后来的事实也确实如此,这部投资达130万加元(约1000万人民币)的影片,史维会向社会筹集了八成,而两成则来自香港的大地集团(除了该集团老总岑建勋和王裕佳关系很好外,岑建勋也一直致力于电影工业的发展和创新)。

  为了让这部影片更为客观公正,史维会找的导演也是有着独立导演身份的夫妻导演BillSpahic和AnnePick。至于张纯如的扮演者,则是加拿大籍的华裔女演员郑启蕙。她从数百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除了相貌和外形酷似张纯如外,她还具有做演员的经验,谈吐和气质都和张纯如相似。

  在纪录片《张纯如》中,扮演张纯如的是加拿大裔华人郑启蕙。郑启蕙长得像张纯如,去争取这个角色的时候,她就带着张纯如的照片,举在脸旁,跟导演比划,“你看我像她吗?我演她最合适了。”不过,郑启蕙最得意的不是长相,而是从18岁起,她就是张纯如的“粉丝”。

  通过翻译,郑启蕙接受了记者的专访。“18岁时,我从一本畅销杂志《读者文摘》的封面上看到了张纯如。我觉得一个华人能登上这样的杂志封面十分了不起,于是开始看她写的书,搜集她的资料。我想写一篇关于她的文章,但还没来得及写,就听说了她自杀的消息,伤心了很久。”

  之后,得知纪录片《张纯如》选女主角的消息,郑启蕙立即赶去应征,最终从1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为了演好张纯如,她走访了张纯如的朋友、同学,还曾来到南京体验张纯如搜集资料的生活。

  虽然天天在揣摩张纯如的心情,但是郑启蕙对张纯如的自杀还是不理解:“我不明白她为什么自杀。如果我是她,我不会自杀的。”
  
    (转自:现代快报2007年03月31日版    编辑:石维军)

相关新闻:

《张纯如》结束内地拍摄 将转战日本美国

  昨天,由加拿大独立电影公司真相纪录制片公司拍摄的纪录剧情影片《张纯如》完成了国内的拍摄计划,两位导演以及主演郑启蕙,还有张纯如的父母,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代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代表齐聚南京,一起座谈影片的相关背景内容,并缅怀张纯如。

  同名电影达成张纯如遗愿

  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有很多,但是真实再现这位向西方世界介绍南京大屠杀的著名华裔女作家的电影,《张纯如》却是第一部。张纯如与NBA体育明星“东方小巨人”姚明、著名钢琴家郎朗被誉为当下美国最引人瞩目的三位华人青年。张纯如生前花了两年时间搜集资料,在1997年写成《南京大屠杀》一书,连续5个月成为《纽约时报》书评的最佳畅销书。同时张纯如也是发现尘封59年之久的南京大屠杀核心资料《拉贝日记》的关键人物。但不幸的是,张纯如2004年11月9日疑因忧郁症发作,在旧金山自杀身亡,年仅36岁。3月28日,是张纯如的生日,自从2004年11月9日,她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之后,每年的这天,她的父母都会去她的坟前默默哀悼。今年的这天,两位老人却是在南京度过。他们从美国赶来参加这个新闻发布会也觉得格外有意义,“纯如在去世前两三年,一直希望能拍一部像《辛德勒名单》一样感人的电影,来真实反映南京大屠杀,如果纯如知道现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有这么多,她一定会很开心的。”

  华裔演员郑启蕙毛遂自荐

  《张纯如》是一部高清晰纪录剧情影片,真实阐述一位年轻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如何深入探索一段黑暗的人类历史。当中除了一些珍贵的历史和资料片段,由专业华裔演员郑启蕙演绎的张纯如会穿插于其中。除了面貌酷似张纯如外,郑启蕙本人亦曾被张纯如的作品所震撼,并驱使她对张纯如的生平及工作做了许多资料搜集,还计划亲自撰写剧本,好让自己有天能亲身演绎她心中的英雄。“我代表在北美长大的年轻人告诉大家,我们没有学过这段历史,当我们知道以后觉得非常震惊。我第一次认识张纯如是在1998年9月份《读者文摘》的报道上,一个华裔女性能登上封面,我觉得她很了不起,后来我又花了8年时间最终读完了她的书,我被深深打动了,在我对她有更多的了解之后,也为她的死感到悲痛。我去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寻找张纯如的档案材料,与她的亲戚和朋友联系。如果没有张纯如坚强有力的声音,那些无数牺牲者痛苦的呐喊可能永远不可能被世人所知。”当她听说这部纪录片之后在招选演员之后便立即投入了全部热情报名参选,在几百人中脱颖而出,“我们都有做记者的背景,我们都是本色的作家,我们对人性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就像她一样,对于达到自己的目标我有排除万难的决心。”

  争取让一亿观众看到

  “这不仅是张纯如的故事,还讲述了1937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我们的电影里通过一个勇敢年轻女性的眼睛见证了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和非人道的行径。”导演比尔说。据了解,纪录片《张纯如》已于去年12月在中国南京开始拍摄,目前在中国的拍摄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接下来将奔赴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地继续拍摄,预计将于2007年底于全球公映,以悼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同时也纪念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发行10周年。为了让全球都了解张纯如、了解南京大屠杀那段惨无人道的历史,该片将制作成90分钟和60分钟两个版本,分别在影院和各电视台播出。香港资深影人岑建勋先生代表投资方发言说:“我们想让全球至少一亿的观众看到这部影片,现在在日本两种势力都有,我相信我们肯定能找到一家影院来放,哪怕我一家一家去求人家。”本报记者童立/文 尤晓源/摄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