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14日笔者和朋友同行,从北京驱车来到著名花冈劳工暴动领袖、抗日老英雄耿谆老先生的家乡---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大家要实施早已拟议的一项活动计划,即跟随著名花冈暴动领导人耿谆老先生重返洛阳,去寻找61年前他作为抗战军人流血奋战、抗击日寇的足迹,悼念61年前为国牺牲的战友们。拟议中的计划还包括为本省“大都市”一所大学的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会、参观洛阳市的牡丹花会等。陪同耿老一同前往的还有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某栏目的摄像记者二人、襄城县政协《襄城文史资料》编辑王留柱先生等。

    第一篇:学生的遗憾----未被进行的报告会

  4月15日,耿谆老先生很早就起身准备行程。老人今年已满91岁高龄,但是和两年前我请老人到北京大学参加纪念918学术会议的状况相比,老人仅只增加了一柱拐杖,老人的谈吐依旧那样爽朗,精神仍然那样焕发。九点三十分,学校的专车抵达老人的宅院。院团委的一位老师告诉老人,学校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举行系列活动,把耿老的报告会安排在第一个。这是由于耿老是出自河南当地的抗日英雄,而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河南,很多师生熟悉老人家。同学们得知老人前来都期盼参加报告会,原来打算在阶梯教室安排300名同学的计划已经不能满足同学们的愿望,所以学校准备把报告会安排在学校的体育中心,届时会有3000名大学生参加这个隆重的报告会。

  专车接上老人奔驰在刚刚开通的京珠高速到南阳的高速公路上。春天的中州大地到处是生机一片,老人望着车窗外茁壮麦田和盛开的油菜花十分高兴,和同行的人们畅谈他对家乡变迁的感言。不一会我们到达那所“大都市”,院团委书记魏老师已经在学校安排的酒店等待我们了。

    按照学校的安排,大家共进午饭后安排耿老休息,我和电视台的记者则和学校的同志到会场落实会议准备的情况。为了支持耿老的这次报告会,山东电视台著名编剧、导演赵冬苓女士专门用快件从济南邮寄了她所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未被审判》,建议在会上给同学们放映有关花冈暴动的专集,这样耿老可以少讲些话,以减轻老人家的劳累并多一些时间和同学们交流。为了使演播效果更好,学校的同学们又复制几张光盘,在会上安排4部投影机同时放映。我和负责的老师说,我曾多次参加为耿老等安排报告会,还没有那次搞过如此大的规模。此时的我们都一心等待晚上报告会精彩内容和激动的时刻。可是我们那里知道,天有不测风云,我们精心准备的报告会已经被有关部门叫停了!

  事情不怪学校。为了抗议近来日本右翼的倒行逆施,部分城市的大学生和群众在4月16-17日可能举行自发的“反日”游行。“大都市”的有关部门为了控制和疏导大学生,避免发生不利的局面,要求所有学校停止与涉日有关的学生集体活动。得知上级这样的决定,我们和学校负责安排活动的老师心都凉了。此时我胸中郁闷难于言表,作为公民和党员干部,对国家的政策和上级的要求自然应该坚决执行,可是此时距报告会时间不足两个小时,我们可怎样向耿老解释呀!团委书记魏老师的手机响个不停,很多是同学们要求学校继续原来的报告会。看着魏老师沉重的面容,我知道虽然他比我还要难以接受这突来的变化,但是此时的他已经不能做出任何决定。

  耿老和同来的其他人员很快也知道了发生的变故,学校党委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亲自对我们进行了解释,对不得不停办报告会感到抱歉。在共进晚餐时他以解放军一位老战士的身份向耿谆老先生致以敬意,希望在合适的时机再请耿老到学校作报告。耿老没有任何不快的表示,言谈话语还是那样和蔼,那样坦然。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告诉副书记,本来要拍摄学校接待耿老的影像资料,耿老先生为学生作报告的场景应该很有看点,对学校的工作是一次难得的正面宣传。而突来的变故使得这样的使命不能完成,非常遗憾。王留柱先生向学校领导递交了耿老为该校团委题写的字幅,耿老写道:

  “勿忘国耻 争做炎黄优秀儿女,爱我中华 投身祖国四化建设。”

  苍劲有力的大字表达了耿谆老人此时希望告诉大学生的全部心声。这也是我们与学校方面商定的报告会主题。如果叫停报告会的有关方面对此有所了解,那么真想正确引导学生爱国热情的他们对于这“未被进行的报告会”是不是更应该感到遗憾呢!

     第二篇:洛河的怀念----永远流传的西下池轶事

    4月16日的早晨,在横贯我国东西的连霍高速公路上,奔向洛阳的各种轿车、客车比往日多了许多。洛阳市正在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牡丹花节,兴高采烈的乘车人大都是要在初春的假日去尽享牡丹仙子带给他们的美的享受。然而此时同他们一起前往洛阳的一位耄耋老人,却是要到六十一年来使他魂牵梦绕的故地重访。那里,凝刻着他和六十一年前战友们不灭的精神。耿老在车上闭上眼睛。我不知道,他老人家是因乘车疲劳而稍事休息,还沉浸在对六十一年前他那不平凡战斗经历的回忆中。

    1944年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就要看到胜利的曙光,但是侵略成性的日本军国主义妄图挽救因太平洋战争惨败而导致即将覆灭的命运,再次向中国黄河以南沿平汉线发动大规模进攻。其中在河南境内的这场中日大战史称“豫中会战”。日军在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茨的指挥下调集了6个师(其中一个坦克师)又4个旅共15万余人的兵力,发起对中国军队的包围和进攻。中国守军包括耿谆所属第十五军在内的17个军约30万人与日军展开殊死的拼战。第十五军不属于国民党的嫡系部队,和武装到牙齿的日军相比武器装备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这支部队的兵员大都来自河南本地,素有“中原子弟兵”之名,该军官兵在这场大战中表现出誓死保卫家乡,抗击日寇的战斗精神甚为卓绝和神勇。我在网上查询到关于第十五军的如下记载:“抗战时期该军先后参加太原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中条山会战、豫中会战、豫西鄂北战役等役。该军在洛阳保卫战时曾给日军以重创。”然而这“洛阳保卫战”是豫中会战最后一役,其战斗悲壮惨烈之状无以言表,我想只有耿谆老人才真正知道这“给日军以重创”是以牺牲多少抗日官兵的血肉之躯换得。

    我们的汽车到达高速公路“洛阳西”收费站时,十几位等待已久的青年人上前欢迎耿谆老先生的到来。领头的一位青年人叫小方,他根据有限的资料记载查找到耿老当年战斗的几处故地。在小方的带领下我们的汽车越过位于市区以北的邙山岭向南行驶,路经西工区来到我们要首先到达的那个位于洛河北岸叫西下池的村庄。我们所经过的这条路线大致就是当年耿谆受命带领他的五连官兵从驻地邙山镇聂家沟出发,前往战斗第一线的路径。

    西下池因附近的唐上阳宫水系而得名。这里发生过“红叶传情”的故事与公元755年洛阳古都历史上的另一个“保卫战”相关。相传在唐天宝年间一个秋天,年轻的诗人顾况拾得从皇家宫女所居上阳宫水道流向下水池的一片题有宫女哀怨诗句的红叶,萌动爱意的诗人也赋诗于红叶之上从上水池传进宫内。一来一往二人凭借红叶传送爱恋的心声。不久唐发生安史之乱,官兵为抵挡叛军安禄山进行为期60天的“洛阳保卫战”最终失败,顾况趁战乱找到那位与他传诗的宫女逃出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红叶从此被世人视作坚贞不渝的代表物而传诵。时过近一千二百年,洛阳古城又一次面临被凶敌破城的危机,十数万中原儿女再一次投身保卫洛阳古城的战斗中。在这远比历史上任何战斗更加惨烈的激战中,中华勇士表现出的无畏气概比儿女情传的爱情故事更应该受到后人的赞诵。现在,西下池和与之相对的东下池部分地区已经被开发成为洛阳市洛龙风景游览区的一部分。耿谆老人站在修整平展的河堤道路上,看到处处是绽放的牡丹花丛,种植成行的绿柳高杨,丝毫寻觅不到旧时战斗的痕迹,只有向东看到的天津桥(即老吴桥)旧址可以证明这里就是他要寻找的战场故地。

    耿谆老人告诉我们,天津桥在洛阳保卫战期间是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为断敌从洛河南岸的进攻之路,中国空军派轰炸机炸毁了这座在民国十年由吴佩孚所主建的钢质大桥。5月19日,日军决定动用第三坦克师团配合大量陆军从洛河正面涉水渡河,欲对中国守军发动强攻。耿谆所在的十五军六十四师一部此时被派往洛河沿岸据守河防,在缺少反坦克炮等有效火器的情况下,他们只能用防坦克壕和集束手榴弹对付日军的钢甲战车。

    请教耿老后我们得知,防坦克壕是战前用人工或机械开挖的一条横贯防线前沿的深沟,利用其深度和陡峭的坡度阻止跌入壕沟坦克的活动。这种办法不能对坦克造成任何损坏,敌人可以通过自救和互救从跌入的战壕中解救出来;集束手榴弹是将手榴弹4、5枚一组捆扎起来,固定在事先插在阵地前的木桩上,将其中一枚弹体内的拉火线延长50米左右。当敌坦克临近时由隐蔽在掩体中的士兵拉响集束手榴弹,以图炸断坦克履带,迫使敌人停止进攻。然而这种用来对付敌军之躯的单兵武器对防护能力极高的坦克,可想而知其破坏力是多么有限,即便偶有成功炸坏某部敌坦克,通过无线电呼叫它立即唤来几部坦克围成一圈,掩护受伤的坦克更换好的履带板便可再参加进攻。其实,关于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结局在没有开战前就已经有过结论。早在1936年时任法国陆军上校,后成为法国抗敌领袖的戴高乐先生在他所著《机械化战争》中就预见到,以坦克为主体的机械化陆军在现代战争中将会主宰战场和决定战争的结局。这之后法西斯德国以机械化部队为主力对欧洲发动的“闪电战”印证了戴高乐先生的预见。受命于危难的耿谆连长此时此刻明知他的部队难以阻挡用机械化战车开路的强悍之敌,也只能带领他的弟兄们以自己的身躯构筑起保卫家园的血肉长城。

  大约在5月9日,日寇基本完成对洛阳外围的包围,开始以重兵从龙门方向向洛河北岸中国守军发起进攻。战斗一开始,敌人就用重炮猛烈轰击中国军队的河防阵地,耿谆连防地正面有5辆坦克车和大队日军步兵涉水渡过洛河,企图迅速摧毁我军河防阵地。我军虽火力不及敌军,但耿谆和五连的弟兄们凭借有力的地形打退了日军的一次次进攻。在最为紧急的时刻,日军从东西两个方向发动攻击,敌坦克几乎冲到守军阵地前沿,重机枪手换上钢心枪弹向冲上前沿的坦克侧甲板射击,杀红眼的士兵抱起集束手榴弹冲向敌战车与其同归于尽。激烈的战斗自拂晓起直打到下午5时,双方炮火始终未停。阵地上中国士兵伤亡惨重,阵地前日军被歼灭无数。战斗中耿谆始终在阵前鼓励和指挥五连官兵作战,中午时分耿谆身上和腿部多处被爆炸的炮弹炸伤。其中一处弹片伤伤及大血管,耿谆用刺刀划破军装包扎住流血不止的伤口。部队得到掩护全师撤退的命令,耿谆带伤继续指挥官兵作战直至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在地。延至下午6时后,五连奉命撤出阵地向洛阳北部的邙山岭转移。士兵们用门板把他们受伤的连长抬到了战地医疗站救治。

  望着春水长流的洛河,耿老难过地说:“那一仗惨得很,光我们一个连牺牲的弟兄就有70多名,撤退的命令紧急,敌人的炮火就贴在身后追赶,死难弟兄的遗体无法掩埋,致使他们暴尸疆场,令人今天还思之酸心呐。”听到耿老的讲述,我们不禁心情沉重。据了解,日寇破中国守军防线后将河防阵地死难官兵的大部分遗体抛到河中,无数烈士的遗体沿滔滔洛河水流向东方。如今,这曾经硝烟弥漫的故战场已经变成风景如画的城市公园,不久的将来在离此不远的地方又要架起一道彩虹,一座总高度达212.5米的亚洲第一高桥。古老的洛阳城将更加美丽迷人、更加充满活力。那时到这里游玩的人们有谁会想到在他们观赏的花丛脚下,在通驰南北的大桥旁边就是当年抗日志士流血牺牲的战场呢?我们肃立,随耿谆老人面向河中心肃立,慢慢的我们把目光送向东方,我们在自己的心中默默地向远逝的先辈身影致敬。

  第三篇:中原的荣光-----血色古城的期盼

    中午,我们来到位于洛阳城郊的一所科研单位,这里的领导要专门款待他们敬仰已久的抗日老前辈。耿谆老人品尝到洛阳当地享有盛名的“水席”。席间院领导向老人家敬酒,向耿谆老人介绍了这家从事国防科技研究重要工作的单位概况。耿谆老人高兴地对领导说:“我们的国家真正强大起来了,有了你们的工作,帝国主义就不要再想欺负我们中国人民了!”应院领导的请求,耿谆老人欣然挥笔写下大字“强华夏国防,增中原荣光。”

    汽车带着耿老来到洛阳老城东关附近的一座铁路桥,这里又是一处耿老率部抗击日军的故战场。耿老来到故地一眼看到高耸的水塔,他告诉同来的青年,当年一座桥头堡就修建在附近。发生在这里的战斗比洛河边上更加惨烈。因为在保卫战的后期,驻守洛阳的中国军队已经敌挡不住日军的疯狂进攻,洛阳破城已指日可待,古都保不住了。5月23日许,伤未痊愈的耿谆再次向上级请命,他带领一只加强连去把守这座铁路桥,士兵们连阵地都没有时间构筑,依托铁道线向日军将要进袭的方向和铁路沿线警戒。耿老说:“我的这个加强连是由一个营所剩180名官兵组成,其中有一个配备三门迫击炮的小炮排归我指挥。180名弟兄少有不负伤的,但是战斗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官兵们都已经杀红了眼,一心想着为死难的弟兄们报仇,没有一个想着战斗结束后自己能不能活着。次日拂晓,敌人发起猛烈的攻击。由于这里是进入东关和火车站的必经之处,日军的打击更加变本加厉,陆空军配合。上边有敌机扫射,地下有敌人大炮轰击,桥头堡被猛烈的轰炸炸毁,其他一些本不健全的阵地也被敌人一一摧毁。此时的战斗已无敌我对阵之势,我军弟兄只有各自为战,尽力在各个支撑点抗击凶残的敌寇。就这样我们坚持了一整天,为大部队转移争取到时间。就在我下令撤离阵地之时,敌人射来的一颗子弹贯穿腹部左右而过,我重伤到地,不能再动。日军冲上我阵地,我被日军俘虏。同时被俘的还有正在掩护和照顾我的小号兵王占祥、司务长李克金。就在当天,我军防线要地全被击破,洛阳沦陷了。”

    据史料记载,由于蒋鼎文、汤恩伯等国民党高级将领指挥失利,豫中会战没有达到中国军队的战略预期,相反,河南省的大部土地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然而,参加会战的基层部队和广大参战官兵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敌人为之胆寒。在5月23日,日军第12军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以“防止洛阳古城毁于战火”为名给中国第15军守军送去一纸劝降书,当场遭中国守军司令官的言辞拒绝。古城怒吼了,15军的官兵用自己和敌人的鲜血洗礼着她的大地,在给日军以重创后冲出日军的重围。参加会战的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珏将军为掩护友军撤退主动率部担负后卫,5月21日李将军的部队被日军包围,将军以下所有官兵宁死不降直至全体牺牲阵亡。李家珏将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这是新中国政府对这位为抗战牺牲的将军以及和将军一样在洛阳保卫战中为民族解放流尽最后鲜血官兵们的最高褒奖。在中原大地演绎的这民族精神不死的故事将永远凝记在洛阳人民的心中。

  连长要向他的战友道别了。一位青年递给耿老一束鲜花,耿老把鲜花庄重地摆放在铁路旁的路桩上,并且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幅挽联用路石压在鲜花的身下。挽联上书写字:痛悼为国捐躯战友们!九十又一岁老战友耿谆敬挽。耿老轻生的呼唤:“战友们,我来了。你们安息吧!”我们站立在耿谆老人的身后,随着老人向鲜花摆放的铁路方向默哀、三鞠躬。此时在耿谆老人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身披戎装、年轻强壮的身影,“我的好弟兄,都是抗枪杆儿打鬼子的(这是耿老爱说的一句口语)。”一列客车从我们身后铿锵而过,机车汽笛长鸣,呜咽的笛声像是在为烈士们而哭泣。我们脚下的路基发出轻轻的震颤,随着列车隆隆的远去,震颤停息了,那些强壮的身影也渐渐消失了。

    结语:记忆的证明

    电视台的记者全程跟随拍摄了老兵重寻战地的历程,编辑后的镜头将在即将完成的一部电视作品中播出。为了表达作品的构思,我们来到“洛阳革命烈士陵园”,记者要拍摄一组耿谆老人向烈士纪念碑献花的镜头。烈士纪念碑高高矗立在邙山岭上,碑身由数十米高的红色花岗岩制成。我们搀扶老人沿着碑前的阶梯攀上,把两束鲜花敬放在碑文的前方。这两束花是那所大学的同学交给我的,他们希望由耿谆老人亲手把她们献上,代表大学生们向牺牲的抗日先烈表达心中的敬意。天色近晚,我们就要踏上归程。青年们陪同耿老再次向烈士致哀,我吹响了随身带来的一把军号,吹的是抗日年代里部队所行熄灯号。号声在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前回荡,它告诉在这里的先烈们,抗战胜利已经过去六十年,你们为之奋斗牺牲的祖国已经强盛,人民已经平安幸福,你们可以放心地安息了!

  我望着身前站立的老人,一位原本普通而纯朴的中原子弟在民族危难的年代里成长为一名奋勇杀敌的爱国军人。他光荣地完成了抗日军人的神圣使命。在贫弱的中华大地上,日寇的炮火让千百位抗日战士流血倒下。但是,战士永远是战士,不论他在什么地方。一位经历炼狱之战洗礼战士,在敌人的国土上以更令敌人敬畏的中华英雄之身站立起来。1945年6月30日,耿谆为捍卫民族的尊严挺身而出,带领他又一班苦难的战友完成他们人生历程的最伟大壮举。以耿谆为领导者的花冈劳工暴动震惊敌国,更在世界反法西斯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在心中问自己,耿谆老人对民族做出的贡献和他挚爱的土地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中州多英烈”。五千年来,黄河母亲哺育出她无数优秀儿女,博大的中原文化造就了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史可法、戚继光;在抗日战争中更涌现出众多的英雄豪杰,杨靖宇、吉鸿昌、彭雪峰、许世友、宋学义(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他们是全民族的骄傲,他们和所有抗日英烈的名字是我们子孙万代应该永远牢记的。

  回到北京后我到照相馆冲洗这次活动的照片。一位帮助我调整数码照片效果的小伙子惊喜地认出了照片中的老人,原来他是来自河南许昌进京务工的青年,是耿谆老人的小同乡。“小同乡”把家乡老英雄的事迹介绍给自己的老板,这位老板曾经看过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连续剧《记忆的证明》。他得知照片上的老人才是真正的劳工暴动领导者,立即安排那位“小同乡”选择放大一12英寸的照片,并制作成一幅精美的水晶版(表面经过抛光和贴膜,粘贴在木板可放在桌面上)请我寄赠耿老。我写信转达了“小同乡”和他老板的问候,并询问耿老对这次洛阳之行有些什么感言。

  几天后,耿谆老先生给我寄来一幅他的题诗:

    地覆天翻六十载,老兵战场又重来。
    耳旁犹闻军号响,昔日手足今安在。

    金鸡高唱东方白,华夏盛世煊显赫。
    喜看春光无限好,古都处处牡丹开。

                   (全文完)

    注:注:“显赫”一词河南口音读“xian hai(亥)”,故符合诗韵。以本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文中部份资料源于王留柱先生编《耿谆与花冈暴动资料专集》、马仲廉先生编《抗日战争史话》、李?女士著《尊严》等著。北京国华电力技术研究中心给予本次活动赞助,山东电视台编导赵冬苓女士提供资料。谨此致谢!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