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歌八百壮士》(2015年版)


《歌八百壮士》作曲  夏之秋先生

 


《歌八百壮士》
雄浑悲壮的怒吼“中国不会亡”
作者:支云华

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当。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不会亡……

这首慷慨激昂、雄浑悲壮,名叫《歌八百壮士》的抗日战歌,曾经唱响那个时代,鼓舞过亿万中华儿女,高唱着“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中国不会亡”与日寇进行英勇不屈的殊死抗争,并以“中国不会亡”作为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打垮了日本侵略者。正所谓:壮士赴国难,歌声振国魂!

“八百壮士”起因于“四行仓库守卫战”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悍然进攻上海,遭到我军顽强抵抗,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八一三事变。日军在屡受重挫之后,不断增调援兵,突破大场(上海市宝山区)防线,企图切断闸北、江湾中国军队的后路,形势十分危急。10月27日,谢晋元副团长接到“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后,率领第524团第一营官兵400多人穿过封锁线,奉命死守苏州河(吴淞江上海市段俗称)北岸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进攻,掩护主力后撤。官兵们抱定了必死的信念,写下遗书,誓与日军决一死战。

四行仓库背靠苏州河,西、北两面被日军重重包围,谢晋元的400多将士真成了“孤军”。

战斗的惨烈可想而知。营长杨瑞符曾在《孤军奋斗四日记》中记录:“日军用探照灯照亮西藏路,以猛烈的机关枪封锁路口。十时许,敌火力更猛了,以平射炮及重迫击炮向四行仓库猛轰,最激烈时,每秒钟发炮一响??”

然而,我们的战士却依然英勇奋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一位名叫陈树生的敢死队队员,看到20多个日军从背后偷袭时,顾不得多想,身上绑满手榴弹,拉着导火索,从6楼纵身跳下,与侵略者同归于尽。谢晋元看着战士们前赴后继,流下眼泪,他说:“全体壮士早已立下遗嘱,誓与四行最后阵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

关于这一战,英文《大美晚报》发表社论说:“吾人目睹闸北华军之英勇抗战精神,与吾人脑海中永留深刻之印象,华军作战之奋勇空前未有,足永垂青史。”

就这样,斗志昂扬的400余名官兵,在谢晋元的指挥下愈战愈勇,击退日寇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这支英勇善战的“孤军”,顽强战斗4昼夜,以微弱的伤亡,击毙日寇200多人,伤者无数,让日本侵略者看到了我中华儿女誓死捍卫主权的决心。

谢晋元率军坚守四行仓库抗日的消息传开后,上海人民无不敬佩感泣,每天从早到晚,数以万计的各界群众,不顾北岸日军流弹四射,纷纷自发聚集在苏州河南岸观看助战。每当日军要进攻时,苏州河对岸观战的“观众”们,就举起大黑板,告诉中国守军日军的进攻方向。民众们的指导,使守卫四行仓库阵地的中国军队的将士们,准确无误的消灭进攻的日本强盗。

血战到第三天,谢晋元发出请求支援“糖、盐和光饼”的呼吁,经电台广播,传遍上海。四行仓库激烈的枪炮声吸引了上海市民的目光,大家奔走相告,群情激奋,各界人士自发组织起来,捐赠了大批食品、药品。租界外籍人士,为我军英雄行为所感动,也热情捐赠物品。

一位女童子军杨惠敏成为四行仓库中的小英雄。这位十几岁的小姑娘见战场四周都挂着日军的膏药旗,决定给四行仓库的孤军送一面国旗。于是,在28日凌晨,她身裹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携带慰劳品,勇敢地从苏州河泅渡到四行仓库,把国旗送到谢晋元手中,并向孤军表达了全市人民的敬意。29日早上,谢晋元命令将国旗在楼顶升起。当隔河观望的群众看到国旗时,无不拍手欢呼。《申报》当天的特稿中报道:“天亮时分,国旗飘展,隔河民众经此地,纷纷脱帽鞠躬,感动落泪。”这便有了《歌八百壮士》中那句“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的歌词。

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接受记者采访时,假说守卫阵地的国民革命军有800人,报界等媒体宣传赞扬并誉称他们为“八百壮士”。这就是“八百壮士”一名的由来。

不久,《歌八百壮士》(后经改编成《中国一定强》)便创作出来,“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

《歌八百壮士》创作和传唱的前因后果

《歌八百壮士》的歌词作者是一位青年诗人,桂涛声。他满怀敬意、充满激情地创作这首歌词时,不是在激战中的上海,而是在武汉。

1937年8月,八一三事变前夕,曲作家夏之秋随着逃难的人群乘船从上海回到故乡武汉,和冼星海等人一起,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中去。

有一天,夏之秋在同学黄兴学家里遇见了桂涛声。“黄兴学跟桂涛声介绍说我会作曲,涛声当时眼睛一亮,很感兴趣,我们一见如故。他问我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我? 我说,有时我在汉口女青年会排练,有时在武昌华中大学图书馆演奏厅。”由夏之秋口述(陈先柄记录)的《<歌八百壮士>创作经过》里提及最初的创作,夏之秋回忆说,和桂涛声见面之后没过几天,在汉口女青年会排练救亡歌曲时,桂涛声找到他,递给他一张小纸条,很有礼貌地对他说:“你看看,这个词能不能作曲?”

看到第一句“中国不会亡”,夏之秋的激情一下子被调动出来,“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淞沪战役刚刚过去,枪炮声犹在耳旁,英勇无畏的谢晋元,拼死一战的“八百壮士”,这些英雄事迹激荡着热血男儿夏之秋的心,他发誓为这些抗日勇士好好写一首歌。“我拿回家里当即就开始谱曲,由于工作较忙,谱曲只有在深夜零零碎碎地进行。”

第二天,这首歌便由周小燕首次演唱,获得了极大成功,在场观众不约而同发出“再来一个”“中国不会灭亡”的呼声。

首次演出后的次日,武汉《大公报》发表社论,认为“中国不会亡,提得好!国家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这一口号甚得人心,唱出了四万万同胞的心声”!进步刊物《战歌》发表了这首歌。“由我搞印刷装订的表姐夫找关系印成了歌片”,广泛传唱。1938年由鲁司编剧导演、伊秋水主演了电影《八百壮士》;同年,由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袁牧之等也主演了同名电影《八百壮士》;1975年台湾还拍摄了电影《八百壮士》,都用此歌作主题歌。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歌八百壮士》歌集,1940年新加坡出版了《歌八百壮士》单行本。用以上方式作为对“八百壮士”抗日英雄精神的纪念。

当年,夏之秋领导的武汉合唱团被誉为武汉最优秀的歌咏团。他们四处演唱优秀抗日歌曲。《歌八百壮士》演出时,听众总会自发地高呼“抗战到底”的口号,“中国不会亡??”的歌声与口号声响成一片,人们的爱国激情达到最高潮,成为鼓舞广大爱国军民抗日救国,激扬斗志的响亮号角之一。

“八百壮士”的英雄气魄流芳千古

当《歌八百壮士》传遍万水千山,激励着中华儿女和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时候,谢晋元接到撤退命令,于1937年10月30

日晚9时撤出阵地。谢晋元手持国旗,最后一个与四行仓库告别。午夜,11月1日,谢晋元带领376人分小队分批撤入公共租界。

谢晋元的部队撤退后随即宣布与国民革命军第88师会合,但马上被租界内的英军拦截,被没收武器并限制了自由。这是因为侵华日军威胁:如果让他们离开就要入侵租界。随后,“孤军”被送至公共租界西部意大利防区的胶州路进行隔离。

他们在沪西的居住地,被人们称之为“孤军营”,外面有铁丝网,并有武装力量看守,形同战俘营。但是,这都改变不了“八百壮士”报国杀敌的决心,他们照常出操,照常升国旗,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军人的气节,期待有朝一日重返抗日战场。谢晋元曾作诗自勉:勇敢杀敌八百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

孤军营门前,络绎不绝的上海民众去看望并送东西给官兵们。当时报纸描述门前的情景:“每天人来人往,好像信徒们涌向圣地。”当时《正言报》的一名叫梁西廷的记者常去孤军营采访,经常教战士们唱抗日歌曲,其中就有《歌八百壮士》。

就这样,铮铮铁骨的“八百壮士”,对于身处黑暗困于孤岛的上海民众,就像一盏明灯和精神支柱。看着“八百壮士”,他们就有了希望,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必胜信念。

毛泽东主席曾亲笔题词称赞他们“八百壮士,民族革命典型”。蒋介石亲笔题词誉称他们为“精忠贯日”。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举行的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阵亡将士大会上发表演说,称淞沪会战首位牺牲的高级将领黄梅兴等抗日烈士是“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国民革命政府追授黄梅兴为陆军中将。在为黄梅兴塑像落成典礼的当天,大家高唱《歌八百壮士》赞颂抗日救国的英雄烈士们。

谢晋元的“孤军营”被羁困在上海公共租界4年多,日伪政府多次威逼,“八百壮士”威武不屈,誓死不投降。日伪特务机关又派人以50万银元、师长之职去诱降,都被谢晋元严辞拒绝。软硬兼施无效后,卑鄙无耻的敌人决定杀害谢晋元泄愤。1941年4月24日,在早操时,被汪伪特务机收买的4个“孤军营”里的士兵,乘谢晋元不备,用匕首刺杀了年仅37岁的民族英雄谢晋元。

谢晋元遇害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5月8日,国民政府通令嘉奖,追授谢晋元为陆军少将。上海10多万民众前去瞻仰谢晋元遗容,向他的遗体告别,并为谢晋元送葬。

1947年,民国上海市政府将上海北火车站到四行仓库的那条路改名为“晋元路”, 将与“孤军营”一墙之隔的胶州公园改名为“晋元公园”,上海市还建立“晋元高级中学”以纪念这位抗日民族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褒扬谢晋元“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壮举,并抚恤其亲属。1983年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谢晋元的墓迁至上海虹桥宋庆龄陵园右侧的名人墓园内,以彰显谢晋元“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壮烈光辉业绩。

《歌八百壮士》永不过时的爱国旋律

据了解,作曲家夏之秋为了激励自己的救国决心,创作完《歌八百壮士》后就把自己的原名夏汉兴改成现在的“夏之秋”。

1940年,中国电影制片厂合唱团在重庆演唱了《歌八百壮士》。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将军听完这首歌后,对担任指挥的夏之秋说:“歌写得很好,你能否将‘中国不会亡’改成‘中国一定强’呢 ?”

夏之秋说:“好啊! 可以这样改,中国就是要强大呀!”

几天后,在著名爱国人士周苍柏家,夏之秋遇见周恩来,当提到《歌八百壮士》和《思乡曲》的传播力度时,夏之秋就讲了张治中将军建议他改动歌词一事。周恩来说:“好啊! 文伯(张治中)这个建议自有他的理由。”于是,这首歌曲便有了两句不同的歌词。如今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依然唱的是“中国一定强”。夏之秋生前说:“我1991年访台时,还和海峡那边的音乐家们,包括湖北同乡会的乡长胡秋原等一起用两个‘版本’唱了这支歌。”这就是《八百壮士》有两个版本的缘由。

70年前,那河山破碎的耻辱,那流离失所的苦难,那奋起抗争的激昂,那浴血奋战的悲壮,已深深地铭刻于历史,铭刻于心坎。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目前上海市正对四行仓库进行改建,包括一个纪念馆、一堵墙(西山墙)、一个广场、一座群雕。时光荏苒,岁月冲淡了人们很多记忆,但“八百壮士”的故事却永远镌刻于人们心中。

1991年5月,夏之秋(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小号专家、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应邀请赴台湾讲学。为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79岁高龄的他坐上轮椅远渡台湾。夏之秋一路参观访问,无论他走到哪里,哪里欢迎的人群就高唱《歌八百壮士》这首抗战歌曲,歌声把海峡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1993年5月12日,夏之秋在北京去世。追悼会上没有用挽歌,而是用他创作的雄伟悲壮的《歌八百壮士》和深情委婉的《思乡曲》来送乐坛一代宗师远行。挽联是:“壮士英名歌八百,宗师遗泽被三科。”夏之秋逝世后55天的6月5日,抗战名曲《歌八百壮士》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歌词作者桂涛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兼任上海市音乐协会副主席。1982年12月16日,桂涛声在上海逝世,享年81岁。2005年,中国电信发行了一套以抗日救国战争为主题的电话纪念卡,其中一张卡上的画面为上海四行仓库,以示对“八百壮士”和为全国抗日救国而牺牲的英雄烈士们丰功伟绩的纪念。

四行仓库,这座建造于1931年至1935年间,原是金城、中南、大陆、盐业等四间银行共同出资建设的普普通通的仓库,就这样见证了“八百壮士”死守孤楼与日寇力战4昼夜的悲壮史诗,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史上留下了悲壮的一笔。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它的上空,你依然可以听到那震耳欲聋的声音:“中国不会亡!”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文物管理所

(选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歌声中的抗战传奇”专刊2015年8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