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主要收藏于南京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为研究对象。即我们这套《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3册??《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其中绝大部分市民呈文系首次公开发表。因为各类市民呈文同时附有各类调查统计表,以及呈交的机关不同:有南京市政府及秘书处、统计处,南京市临时参议会,南京市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南京市赔偿调查委员会,南京大屠杀案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以及首都警察厅,首都地方法院,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甚至有直接呈递国民政府主席者,而各机关因调查统计之需,注重汇集各种调查表格用于统计,而将呈文散存于各档案卷宗,?集非常不易,因此本册仅收录各类市民呈文800多份。
本文共分六部分。一、国民政府及南京市政府等机关号召南京市民尽情陈述八年之苦,控诉日军暴行,“而在敌人大屠杀下殉难军民之遗族,冤愤一日未申,余之责任一日未尽,更应积极抚慰与救济。凡我同胞,共有身经当日大屠杀惨祸暨在敌伪暴力压迫之下,受有各种枉曲者,余均愿详知其事实及屠杀压迫者之主谋,其目击事实基于正义感,而作负责之检举者,余尤乐于接受。”遂有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之缘由。二、人口伤亡索赔呈文;三、查找失踪人员呈文;上述两类呈文反映了日军肆意屠杀南京市民的惨烈场景,同时亦可印证沦陷后南京大屠杀人数之巨及无法确切统计的真实状况。“首都失陷时,民进难民区逃命,住大方巷广东新村,日本强盗军队进城第三日,在难民区内按户检查,将民之长子名叫[甄]秉奎,现年三十四岁,强迫拉着外走,至今毫无信音,又未悉存亡。最痛心者见之青年不分皂白拉去,令人伤心,一家骨肉分离……。为此恳求马市长转呈中央政府,向暴敌交涉赔偿房屋损失,将民长子秉奎释放回归”,大量的查找失踪人员呈文,其实是永远无法查找得到的,作为惨遭涂炭的30万生灵中一众生,被枪杀时既无名无姓,死后也无从知晓真实身份,或早已横尸于日军屠刀之下,或已被日军凶残的集体屠杀。四、工商业损失;五、市民房产财物损失;六、宗教公益慈善团体财产损失;这类呈文则向我们展示了日军掠夺、焚烧南京市民财产的野蛮行径,小至市民居住的棚屋、日常生活的锅碗瓢盆,大到抢劫酒店旅社,毁坏工厂的机器设备,甚至佛教寺庙财产、医药慈善机构也难免洗劫。第七部分为附录,收录了国民党党政机关承转办理呈文,以及为市民财产损失所出具的证明和公函。
南京市民呈文,真实地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反人类的战争暴行,是南京市民对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血泪控诉。信手随检一份大屠杀幸存者、市民徐进致国民政府的呈文,记录了下关中山码头集体屠杀,约有千余同胞惨遭日军毒手:“窃民前居住难民区内鼓楼三条巷三号楼上,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六日下午约二时左右,有持枪日军数名侵入室内,令窃民及全屋居民凡男子均须到大门外站队,挑剔年青者另站入青年人队。该队系由居住鼓楼、大方巷、五条巷、挹华里、四条巷、聚槐树、三条巷、合兴里等处青年顺序组成,共约千余人。由持枪日军二十余人监督前进,经过聚槐村、云南路、阴阳营、宁海路、山西路、沿中山北路出挹江门,过中山桥到中山码头,向右首转弯沿江边马路约距中山码头五百公尺处,突令站住,由押队日军二十余人,将事前准备的草绳,将全体同胞两手背绑。是时约午后五时左右,队前部忽然一片悲哀凄惨的哭声震起,接着机关枪、步枪一阵紧似一阵,这时日寇逼迫每四人为一组向江中跳。……可怜这千余同胞就在激昂的呼声中被暴敌残杀了。窃民排在队尾,下江时天已大黑,江边已填满,只好伏在尸堆上,枪弹如雨点般落在无辜同胞的身上,射击究竟有多少时候已不知道。其时已骇晕了,惟心中尚明白身上未曾中弹,直至火笠帽(汽油烧在军人遗下的笠帽上)投到身上,才惊醒过来,赶快钻入尸堆中。此时全身皆浸蚀[湿]在水中,寒风吹来冷彻骨髓。突闻岸上枪声连发数响,系未死者上岸,被看守日寇打死。”日军有计划、有组织的对青壮年男子的残害,由此亦可见一斑。而幸存者、74岁老妪洪钱氏呈文让人看后禁不住心在滴血:[民国]二十六年冬,本京沦陷之际,即避入难民区,但日军侵至该地时,将其侄媳洪王氏拖至道旁,欲行强奸,其侄洪德卿及其子银宝、其女秀英见状拟上前阻止而遭枪杀,洪王氏遭敌轮奸后亦被枪杀,实是满门灭绝。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其嫂时年虽已七十有四,仍遭日军数次强奸。其寥寥数语,已将日军残暴行径暴露无遗。
南京市民呈文,真实地记述了南京大屠杀给南京市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难以抹灭的心灵伤痛,是遭受迫害的南京市民心路历程的倾心披露。市民韩陈氏痛陈日军之残暴和八年来生活之艰辛:“窃氏子韩学清,于南京日军入城后二十六年阴历冬月十四日在山西路陈家巷一号难民区被日军搜查,军兵诬指为中国军人强行拖去枪杀,丧命时年十八岁。氏夫因子被害焦急过度,情急致病身死,氏孀居困苦于八年沦陷中生活维艰,携带幼子二人,一年十岁,一年七岁,母子等茕茕无告其苦况何可言喻”。此种事例,不胜枚举。所以,有市民在呈文中疾呼,“此乃吾家之故居乎?战前小康安居之室今何在哉?此后家破人亡何处是归?”
由于市民文化水平差异较大,有些呈文所用文字可能晦涩难懂,文理欠通,表达不清,但句句是市民自己的心声。字里行间,方言溶于其中,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切可信。真是字字血泪,行行控诉,饱含了对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刻骨铭心的仇恨,流露了对战前美好生活的回忆,充满了向日本政府及其残暴军人讨还血债、索赔损失的决心,表达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反对侵略战争的强烈愿望。
另外,南京市民呈文也为我们研究南京大屠杀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即不能被动地被日本右翼牵着鼻子走,继续纠缠于死亡确切人数等问题,而应该在不断挖掘新史料的基础上拓展研究视野,掌握学术研究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