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0年前,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就此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29军的10万官兵中,有约2万名河南籍士兵,70年弹指一挥,目前大陆仍在世的29军老兵只有7人,而河南籍老兵还有两人。
赵金典(图左)如今已至耄耋之年,亲历卢沟桥抗战的经历却鲜为人知。
寻访29军河南老兵
大河网7月2日报道 6月30日下午1时,记者赶到驻马店市西平县,开始寻找一位叫赵金典的老人。
几天前,《魅力中国》杂志社的执行主编郭力先生向记者透露一条信息: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抗战的国民革命军29军老兵,大陆仍在世的只有7位,而河南就有两位。今年是“七七事变”70周年,经历过那场打响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第一枪的卢沟桥保卫战的见证者,现在都已经是耄耋老人。
据了解,由于29军是西北军部队之一,部队几经改编,加上年代久远,目前已经很难准确统计这些老兵的具体情况。曾就职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方军(《我认识的鬼子兵》一书作者)今年年初偶然间得到消息:在河南还有两位29军老兵仍然在世,分别是周口项城市的崔金品和驻马店西平县的赵金典。
长期致力于抗战史研究的方军联络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想为这些已入迟暮之年的老兵“做点事情”。“现在这些老兵的情况大陆鲜有人知道,我们的媒体应该报道一下,不能让老兵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一个个离开。”方军先生如是说。
这些当年的29军老兵现在的生活如何?他们是否还能清楚地回忆起那段战争岁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赶到了谭店乡和张村。记者在村口打听赵金典老人的家,几个孩子指着村东头说:“一直走,有个小院就是。”
很快,赵金典老人的家,一个残破的小院映入记者眼帘,院子里只有一间土坯房。穿着蓝色衬衣的赵金典老人正在屋子里坐着,看到生人进来,老人稍微有些局促。
赵金典患有脑血管硬化,对于记者的提问,总要想一会儿才能回答。由于老人听力不太好,而且方言很重,赵金典59岁的二儿子赵继民就充当了“翻译”。“身体不行,今年88岁了。去年上县医院看病,花了两三千元,走路还是困难。”赵继民叹了口气。
河南的另一位29军老兵??项城市官会镇赵庄村崔金品老人的身体状况也不太好,6月29日,记者赶到项城市时,他正在公疗医院检查身体。
医院并不大,只有几栋三层小楼,楼体已经很有年头了。在3楼楼梯口迎接记者的是崔金品67岁的大儿媳妇李桂芳:“我爸年龄高了,腿脚不大方便。”
李桂芳领着记者走进崔金品的病房,十多平方米的地方摆着3张病床,崔金品老人的床位夹在中间。崔金品坐起身来张罗着让记者坐下,白色的衬衣虽然有些旧却很整洁,床头柜上,放着几瓶酸奶,是老人的“营养品”。听说崔金品是参加过抗日的29军老兵,临床的病人都露出了惊讶和钦佩的表情。
“他身体还行,就是老了,不如从前了。听说过几天要被邀请去北京参加纪念活动,这几天来医院检查检查,几十年没出过门了。”李桂芳说。
驻守北平与日军对峙
90岁的崔金品和88岁的赵金典,在70年前都是村里“有文化”的年轻人。1935年春天,读过7年书的崔金品跟随亲戚北上参军,同他一起还有同村的6个人。“到了北平后,我被分到了29军37师特务团,给团长张振华当勤务兵。”崔金品老人自豪地说,“29军有五分之一都是我们项城入伍的兵。”
赵金典老人是1935年当的兵,同在29军37师特务团,参军时才16岁,但直到记者采访时,赵金典才知道项城市还有个同团老兵崔金品还在人世。赵金典说,自己上了几年小学后,因为家里穷,没办法就只有去“当兵吃粮”。70年过后,当时特务团的编制老人还能脱口而出:“5个营:步、骑、炮、工、辎(重)。”老人回忆,当时他们的部队就驻扎在北平西苑、颐和园等地。
“跟‘老日’的冲突就没消停过,天天有。”谈起1937年夏北平的情况,赵金典老人还保持着当年对侵华日军士兵的蔑称。
赵金典老人说,“老日”当时也在北平地区驻有军队,与29军摩擦不断,“有时就在一条街上操练,两个部队碰头了,谁都不让谁,面对面,头碰头,肩膀扛肩膀,就是不让”。
赵金典还记得,“有一次,我在颐和园站岗,几个‘老日’硬往里面闯,我们不许,说这里是军事区,不能进。他们不听,还在那儿胡闹。最后我们几个兵把背后的大刀一拔,横在那儿,几个老日才走了”。
“‘老日’欺负人啊,占了我们那么多地方,在北平我们的地盘上还闹事,谁受得了?”赵金典说到这里,不知不觉瞪起眼睛提高了嗓门。
1937年上半年,正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的前夜。为了占领北平,进而控制华北,日军不断在北平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亲手掩埋20多个战友
1937年7月7日晚7时30分,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演习”,随后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距北平不远,解放后划归北京市并撤销县的建制)进行搜查,被中国守军拒绝。7月8日清晨5时许,日军炮击宛平城,并向中国守军发动攻击。守卫卢沟桥的29军37师219团团长吉星文(河南扶沟人)率部予以还击。随后,29军命令前线官兵奋起抵抗。
“我是勤务兵,没有上前线打仗。”崔金品告诉记者,但当时他在团部能听见枪炮声,而他每天都能从前线撤下来的士兵那里了解到战争的情况。
“我们师长冯治安亲自到卢沟桥前沿阵地指挥,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29军装备不好,但我们劲头足,打起仗来很拼命。日本兵武器好,但我们有大刀,和他们拼刺刀不吃亏。日本兵的‘三八大盖’(步枪)刺过来,我们的士兵一闪,他们的枪长,转不过来,我们大刀顺势一砍,一家伙就把小日本脑壳砍掉了……”崔金品用手比划着握刀的姿势,仿佛又回到了那弥漫着硝烟的日日夜夜。
崔金品如今已至耄耋之年,亲历卢沟桥抗战的经历却鲜为人知。
“我们有个连长姓孙,家是山东的,好汉啊,他的故事部队都传遍了!”赵金典老人回忆说,“孙连长带着人,在卢沟桥用大刀砍得‘老日’哭爹喊娘,他杀了一百多个‘老日’呢!”
尽管武器装备落后,但29军的10万官兵仍坚持奋战在卢沟桥、奋战在北平。战役持续了二十多天,在后无援兵、伤亡惨重的情况下,29军被迫撤出卢沟桥,北平、天津等地随后失守。
赵金典告诉记者,撤退前,29军决定组织大刀敢死队夜袭日军。大刀敢死队趁着夜色,偷偷潜入日军营地,挥舞着大刀和日军展开肉搏战,杀得“老日”们鬼哭狼嚎。日军不知虚实,也进行紧急撤退。
“当天后半夜,我们接到了撤退命令。走的时候,我听说同村的赵学法牺牲了,就想怎么着也得想法子把他的尸体埋了。趁着天黑,我偷偷摸到了前面阵地上,一看,都是尸体,有29军弟兄的,有日本兵的,我匆匆忙忙埋了20多个29军弟兄的尸体,也没有找到赵学法的尸体。等我回到团部,大伙都撤了,我就往南撵部队,跑了一天才追上。”崔金品回忆,特务团团长张振华看见他后差点要给他处分,但听他说掩埋战友尸体的事后,在场的人都落泪了,处分的事也就免了。
长达23天的卢沟桥抗战,29军伤亡惨重,副军长佟麟阁、123师师长赵登禹等人均以身殉国。
他们的经历鲜为人知
两位老人告诉记者,从平津撤退后,29军改编为集团军,宋哲元任总司令,原29军37师随之改编为77军(为纪念“七七事变”而设的番号)。在八年抗战中,77军先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枣宜会战、武汉保卫战等战役。
淮海战役期间,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国民党军59军和77军起义,崔金品老人也随之成了“起义战士”。“我当时腿不好,一直有病,疼得厉害,后勤部的一位宋科长就让我回家养病,他给我开了退伍证明信,还给了我30元‘北海票(一种解放区货币)’和30斤粮票。”崔金品老人告诉记者,回到家乡后,他一直在家务农,还在村里当过几年会计。
1944年,部队在湖北驻扎时,赵金典请假回了老家,从此就一直在家务农,解放后当过生产队的会计和食堂管理员。
“由于当过国民党的兵,‘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批斗过,说我是国民党蒋介石的‘残渣余孽’。”崔金品老人告诉记者,在那个特殊年代,他把很多东西如纪念章、日记、照片包括起义证明等都忍痛销毁了。
“1958年,家里还保存有一把刺刀。我那时还整天拿着玩,后来也丢了,很多以前的东西都没有了。”赵金典的二儿子赵继民说。
两位老人的家属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村里很少有人知道老人以前的经历,更谈不上得到民政部门的关照了。
方军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他们到赵庄村访问崔金品老人,县里有关部门得知消息后,随后曾到村里看望过崔金品。
而赵金典老人,至今在和张村村民眼中只是一个“好像当过兵的普通老头”,“家里的房子还是1976年盖的,再也没有修过”。
老兵见证历史不能忘记
看着坐在椅子上因为年迈目光有些呆滞的赵金典老人,记者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向他深深鞠了一躬,这也是向当年的29军老兵鞠躬,向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鞠躬??即使这个小小的动作,也许我们将来能做的机会也不多了。根据方军的调查,目前大陆仍在世的29军老兵仅有7人了,他们分别是:
天津市的孙敬生,92岁;北京市的马步先,88岁;重庆市的张可宗,88岁;安徽省的张酉山,91岁;江苏省的李文斌;河南省项城市的崔金品,90岁;河南省西平县的赵金典,88岁。这7个人的名字和后面的年龄让我们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遗憾。
“老兵们的回忆,是历史研究的最直接和最宝贵的证据。比如,29军的特务团编制问题,以往的资料记载只有3个营,如果这些老兵的回忆没有偏差的话,对于完善抗战史是非常有价值的。”我省一位民国史研究专家如是说。
“现在大陆能找到的只有这7位29军老兵了,走一个会少一个,我们这些后来人再不为他们做点什么,就太晚了。”方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不仅仅是29军这些老兵,那些曾经亲历抗日战争的老人现在也不多了;还有那些曾经饱受凌辱的慰安妇老人,他们离去一个,就意味着我们又少了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因为历史不可能被遗忘,而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不可能被复制。
“如果你身边有老红军、抗战老兵、慰安妇或者其他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就应该拿起笔和纸,记录下他们讲述的历史。我们不能在他们离开之后才对那段历史的空白产生遗憾和悔恨。”一位网友曾在网上发出这样的倡议。
在国外,很多二战老兵都由政府指定部门专门照顾,每逢重大节日,他们都会受到国民们热情的赞颂。在“七七事变”70周年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也该为抗日老兵们做点儿什么,毕竟那是一段难以忘记的历史,而他们,是那段历史的直接见证人。
(本文感谢驻马店作家杨宝森先生、官会镇政府于书章先生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级硕士杨超先生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