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团长??”91岁的老人霍地起身,嗖??,右手举起,一个标准有力的军礼??“报告谢团长,我来看你了。”他目光如炬,声音颤抖却有力。

    由时代信报在全国媒体中率先发起的老兵重回老战场之旅,在众多社会力量的接力下,昨日在上海滩划上震撼人心的句号。老兵杨养正跨越60多年的这一个军礼,让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定格。

    谢团长,我看您来了!

    蓝框、白底、黑字:追赠陆军步兵少将谢公晋元之墓??四行孤军全体部署敬??中华民国卅年7月1日。

    2005年7月5日,上海。抗战期间曾威震四海的八百壮士将领谢晋元将军之墓掩映在一片松柏之中。

    墓碑前,杨养正不停地问:“到了没有。”

    “到了,谢将军的墓就在你前方。”

    “团长??”91岁的老人霍地起身,嗖??,右手举起,一个标准有力的军礼??“报告团长,我来看你了!”他的嘴唇翕动,失明的眼睛徒劳地睁大、睁大。“礼毕??”他放下右手,泪水早已滚涌而出。

    “团长??”老人一声哀号,积聚64年的眼泪喷薄而出。他一头扑向墓碑,把脸贴在墓碑的照片上。他的团长一如当年,照片上的他英气勃发。但如今黄土相隔,生死茫茫。

    老人浑浊的热泪顺着冰冷的墓碑滑落,他徒劳地伸出手,缓缓地触摸着照片与碑铭,似乎想把这些冰冷的东西捂热;又把脸久久地贴在照片上,试图嗅出谢团长的一丝生气。

    “团长,我离开您60多年了,就是想来看您,我一直听您的教导,一直遵照您的命令做事。团长,你在这里好不好???”哭声撕心裂肺,旁观者早已泪如泉涌。

    被战争撕裂的伤口重新流血。这是一个抗日老兵64年的心愿:回到上海,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四行仓库,回到他的谢团长身边。

    哭过了、叙完了,该走了。老人脸煞白,这是怎样的一次生死重逢?他知道,自己今生就这一次了,人生??有多少个64年?!

    骄阳似火,墓碑发白,也烤得老人满身大汗。所有的人都担心他的身体,但老人依然不愿离开。他想在团长的墓碑前,多陪团长说说话。64年了,他做梦都在和谢团长说话,都在听谢团长的教导。

    老人再次挣扎、起身、敬礼。

    跨越64年,老兵梦圆。

    回程,上海余姚路321号。这就是当年孤军营所在地。杨养正对自己说,团长,我带你去看孤军营了。但如今的孤军营已不见踪影。一片繁华的小铺面,弄堂门口满是脚手架、泥沙,这里正在旧城改造。

    68年前,参加完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后,杨养正和幸存的300多壮士被英国人接管。英国人就在这个地方圈了块地,筑起围墙,拉起铁丝网,将他们关在里面,这就是历史上的四行孤军。     

    在四年的孤军营艰苦的环境里,谢晋元严格督促孤军励精图治,每天按教育、体育、生产三项内容,安排得井井有条。官兵编组学习文化,逐步开办制皂、织袜、毛巾、藤器等工场,使战士们有一技之长。还积极开展文娱体育活动,教拳、打球、唱歌。

    谢晋元在孤军营被奸细暗杀之后,遗体在孤军营的礼堂停放七天七夜,上海10万民众自发来悼念。杨养正他们在谢晋元住的宿舍旁将团长埋葬,并在坟上栽下一棵树。后来,杨养正被送南京老虎桥监狱关押、到安徽裕溪口、辗转重庆,就再也没见过谢晋元的坟墓。

    1983年,晋元墓被迁至上海市宋庆龄陵园内的名人墓地。

    困守孤军营四年零一个月,23岁的杨养正在这里接受了他人生中最正规的教育。团长谢晋元是他的上级,更是他的恩师、兄长。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带兵训练。这60多年来,谢晋元就一直活在他的世界里。特别是12年前右眼因白内障失明后,陷入黑暗世界的他对谢团长的思念与牵挂更是与日俱增。

    现在,两个梦都圆了。

    四行仓库,我回来了

    7月4日,上海的天亮的比重庆早,刚5点,外面就明晃晃的了。这一夜睡了个踏实觉,早早醒来,老人神清气爽。

    要去四行仓库,64年的魂萦梦牵,马上就要重回战地了。他低头坐着,没有炮火声,没有枪弹鸣,外面是一片和平年代城市的喧嚣。

    穿过闸北火车站,垃圾桥、西藏路,多么熟悉的名字,当年他就是带着部下,掩护300多人从这些路上撤退。听到这些地名,他忍不住,又开始双手紧握。

    光复路一号,昔日的四行仓库,到了。

    轮椅被小心抬下来,人们将他推到一尊雕像前。“杨老,这是您的团长谢晋元的雕像。”

    “谢团长……”老人泪如泉涌,大喊一声。仿佛积聚了全身的力量,突然从轮椅里站起来。他的身体没塑像高,他垫起双脚,把他在梦里喊了100回的团长真真实实地抱在怀里。

    “团长啊,我梦见过您好多次,每次您都在给我们讲话,您说军人就是服从命令,军人不要讲假话,这辈子我没讲过一句假话……看见您,我难过,你不在了,你要是在,我们见面多好呀。”四周的人不忍将他和团长分开,只能屏住气息,任泪雨狂飞。

    待老人稍微平静之后,四行仓库的工作人员将他带到了位于6楼的八百壮士英勇抗日事迹陈列室。这里有四行孤军留下的一些图文资料。玻璃橱窗里,存放着八百孤军将领芳名录,从左数第七排,写着他原来用的名字“杨得馀”。64年来,他第一次知道自己还在这个博物馆里被人“瞻仰”。

    闸北区委的张书记握住他的手:“杨老,感谢您,我们上海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

    “谢谢,谢谢上海人民对四行孤军的爱护,谢谢你们一直照顾我们谢团长。”提起团长,老人又哽咽了。

    陈列室里,杨养正的女儿杨庆玲突然在这些发黄的照片中发现了年轻时的父亲。这是一张四行孤军营中士兵站队的照片,杨养正站在中间,他的左眼被日本人打瞎了,在照片上漆黑一团,特别显眼;还有一张是在练拳击的照片,年轻的杨养正意气风发,挥动拳脚。她说,这一招一式,爸爸现在高兴时还能比划。看着父亲年轻时的样子,杨庆玲又高兴又伤感,她不停地说,要是父亲自己能看见这些就好了。

    整整半个小时,杨养正都在用他那双瘦骨嶙峋的手在触摸:墙被抹平了,没有弹痕了;窗户修好了,不是炸剩的半截;楼梯也修过了,里面还安了电梯;仓库还加了两层,现在一共七层楼了;他们原来监守的三层小楼,因为打仗时炸得太烂,到现在已经没有踪影了。

    四行仓库现在已经变成一家保龄球馆、一家家具城和一些公司的办公场所。走遍其间,找不到一条弹痕,大楼北侧,是当年与日军交火的一侧,如今已挂满目空调外机。楼下国庆路上的农贸副食市场人来人往,空气里一股刺鼻的异味。

    所有这些变化,让听过他故事的人们难辨东西。但杨养正依然沉浸在他的世界中,他不停地说:“这前面是苏州河,当年我们就是这样撤退的嘛。我被抬出来,谢团长还来看我了嘛。”老人一脸豪气,不容置疑。

    就在老人中途休息时,谢晋元的儿子谢继民赶来了。一路上老人都在念叨“继民来不来?”“继民68岁了,身体好不好?”今天终于见面了,一老一少未语泪先流,紧紧拥抱在一起。老人把脸贴在谢继民的脸上,说不出话,一个劲流泪、喘气。谢继民红着眼睛,声音哽咽。他拉着杨养正的手说:“看见您,我就像见了自己的父亲一样。”

    他们随后坐下来,一起回忆孤军营的生活,讲谢晋元团长在孤军营带领大家学文化、搞训练、打篮球、演戏;讲在安徽裕溪口如何抢枪逃跑。谢继民说,四行仓库保卫战其实在整个淞沪会战中是个很小的战役,它为什么到现在,都能够感动一代又一代的人,就是因为四行孤军誓与中华民族共生死的精神,四行孤军四天五夜,破灭日本人三个月消灭中国的神话。他们在里面和敌人作困兽一样的斗争,民众站在河对岸为他们呐喊助威,当时的战场是怎样的惊天地、泣鬼神。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向世界证明中国不会亡。

    四行仓库书记吕传良把刻着谢晋元头像的八百壮士纪念章送给了杨养正,这枚纪念章是现在四行仓库仅存的一枚,杨养正是当之无愧的接受者。

    将要离开四行仓库了,有人提议,唱八百壮士歌。

    “好,我来起音。”杨养正自告奋勇,挺胸抬头。从今年四月份《时代信报》率先报道他开始,老人接待了全国各地媒体的采访,每次,他都会为来人动情地唱这首当年传遍大江南北的《八百壮士歌》。

    雄浑的歌声从这个91岁高龄的老人嘴里传出:“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

    海峡对唱月亮情歌

    “月亮在哪里,月亮在我身边……”从四行仓库回来之后,老人收获了一个意外的惊喜。一位60年前经常到孤军营演出的女演员,居然被上海《东方早报》找到了。这位女演员名叫叶茵绿,当年19岁,如今住在台湾。她也是老人一直想找的人。大家问他,当年对叶茵绿有什么特别的印象?老人就低头笑。只说他那时也是个文艺积极分子,他们经常在一起演出。

    电话很快接通台湾,老人满面春风。对着话筒第一句就是:“叶茵绿,我很想念你呀。”

    这话逗乐了大家。

    “叶茵绿,你好啊,在孤军营时演节目你还知道吗?”

    “记得,还记得。”

    “我还记得你啊。你身体还好吧?”

    “不太好啊,84岁了,老太太了,都在床上起不来了。”

    两个人在电话里互相问候,拉家常,说着说着,老人对着电话开始唱歌了:“月亮在哪里,月亮在我身边……”

    周围的人更乐了,“杨老,你唱的是情歌吧?”通完电话后,大家不放过他。老人把头低得更下去了,红着脸承认:“是情歌。”

    老伴赵孝芳在旁边一直笑眯眯地望着大家。

    “赵婆婆,杨爷爷对你唱过这首歌吗?”

    “没有,从来没听他唱过,他就对我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度的赵婆婆把一屋人逗得哈哈大笑。老人更是红了脸低下头。一旁的女儿杨庆玲倒有些给母亲“抱不平”。

    “这60多年,妈妈就像在为他活的。父亲有军人作风,啥都是他说了算,老太太从来没说个不字。家里有好吃的,妈妈从来都是留给爸爸,每次都是说她不喜欢吃,我们都明白,好吃的东西谁不喜欢吃?”

    一路上,大家也有感受,杨老随时都在叫“老太婆”,两分钟没在旁边,他就慌神,不停地喊:“你在哪里?”

    几天前临出发时,本报记者派车接他去火车站时,杨老一直在喊:“你妈妈就坐这辆车,就坐这辆。”同甘共苦60年,他俩已经活成了一个人。

    64年来的第一次远行

    他所有的孩子们都回来了??5天前的7月1日下午6点,杨家人在重庆南岸弹子石那条简陋的巷口,吃了一次“团圆饭”,老人在两天前已经开始不平静了,他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早上起来都昏沉沉的,一晚上都在想到上海的情景??

    上官百成从台湾专门赶到上海来等他了,听说不久前才出了车祸,肋骨都还没痊愈。谢团长的儿子谢继民也在上海等他,他们都来电话说,要到车站接火车。他想到这些后辈,那种感觉就像是马上要见到失散多年的亲人。

    晚饭吃完了,孩子们簇拥着他,跟他告别。一步一步,64年来,终于实现夙愿,心向上海??那个让他魂萦梦牵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火车上,我们封闭了老人的消息,以便让老人少受打扰。但一大早,一个在西南政法大学读博的年轻人还是等在了门外,他不知从哪里听见了老人的消息。他来给老人倒水,大家给老人开玩笑,说你的粉丝来了。老人低头笑,他不知道什么叫粉丝。

    年轻人刚走,又来一个小男孩,孩子叫赵泽韬。家在上海普陀,平时随在重庆工作的父母住在加州城市花园。妈妈告诉他,这节车厢里有个老爷爷,很勇敢,60多年前打日本侵略军还负了伤。4岁半的孩子听了一脸庄重:“妈妈,我要去看看爷爷,我要给他压岁钱。”小家伙说着就拿出自己的50块钱零花钱。

    “爷爷,我想让你长命百岁。”小头歪靠在老人身上,杨养正抱着孩子,浑浊的老泪从干瘪的眼眶里滚涌而出。

    孩子走了,老人就再次陷入他的世界,不说话。记者猛然看他,他的眼眶总是湿润的。

    他的焦急是无人能理解的。64年都等过来了,可这一路上42个小时的等待却让他难以忍受。3日中午,列车抵达杭州,老人的脸色突然“阴转晴”。女儿杨庆玲说,他藏不住自己,全显在脸上。老人眯着眼,嘿嘿直笑:“要拢了。”

    杭州??嘉兴??,20分钟,10分种,5分钟,老人挺直了身子,将衣服整理好,他神情严肃,两只手双拳紧握。

    上海,我回来了!

    火车靠站??双脚落地。

    上海火车站,骄阳之下,60多岁的上官百成已经是望眼欲穿。轮椅被推出车厢,老人瘦削的、饱经风霜的脸露出来。上官百成上前几步,紧紧抱住杨老:“杨叔叔,我终于见着您了。”

    跨越64年的思念在这个瞬间定格,凝固,杨老紧紧地抱住上官百成,他摸索着,这就是和自己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的骨肉啊,当年,在敌人的炮火下,他们誓死不屈,现在重回战地,但故人已去。杨养正哽咽着,摸上官百成的脸、手,凑近他,仿佛要从他身上找到那个让他思念64年的上官连长。“你爸爸去世了,我心痛呀。”“杨叔叔……”上官百成像孩子一样,已经泣不成声。泪水模糊了大家的双眼。在这座当日气温超过38度的城市里,一瞬间,大家忘却了一切,目光齐齐地聚集在这位64年前为了保卫中国,保卫上海而流洒过青春热血的老人身上。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