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日晚20时08分,K73次列车一声长鸣,缓缓启动驶往上海。“重回四行仓库老战场”?这个梦想在老兵杨养正心中盘旋了60年,险些就被埋葬在长江南岸弹子石的那条老街深处。而此刻,圆梦时分正一刻一刻地逼近。为了这一刻,一群重庆新闻人往来奔走,只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不忘本的民族。作为策划此次活动的始作俑者和参与者,《时代信报》记录下了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以及那些被历史一度忽略了的细节……

    历史找到散落的线头

    2002年初夏,南岸弹子石正街。那时南滨路刚刚才开始修,这条老街仿佛还活在一个世纪前。

    一个女孩沿着拾级而下的阶梯,挨着门问老街的居民:"您知道法国水师兵营在哪里吗?"她是《重庆经济报》的记者,此行是来寻访那些因为修建南滨路而可能面临拆迁的老建筑。

    “就在那下面,现在都住起人的哟。”

    “谢谢啊,你们这条街上宝贝还不少呢。”

    “那是,那下面还有个老头,听说在上海打过日本人的,有只眼睛都遭打瞎了,外面没得人晓得他。”

    “在哪里?”

    “弹子石正街5号。”

    杨养正就以这样偶然的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记忆中。一段堙没了60年的历史,找到了它散落的线头,重新接续。

    阿拉今天看你来啦

    2005年3月。二战欧洲战场胜利60周年纪念的氛围日浓。斯皮尔伯格制作的《兄弟连》开始在国内多家电视台轮播。那些头发花白的101空降师老兵在片尾动情地说:我加入了一个英雄的连队。

    我们的英雄在哪里?创刊仅4个月的时代信报,开始酝酿寻找抗日老兵的选题。我们想起了3年前被报道过的杨养正:“一定要找到他。不过,他还活着吗?”

    天佑英雄,他还活着!3月24日,《时代信报》推出《寻找抗日老兵》特别报道,一共采访了6位现居住于重庆的抗日老兵。其中,杨养正的故事引起了读者最强烈的关注。

    高强,一家广告公司的总经理,打电话到报社:“我想去看看杨养正。”见面20分钟后,他成了老人的铁杆“FANS”。

    随后,网络菜鸟高强以“有一说一”的网名在多个论坛上发帖讲述杨养正。时代信报的报道和“有一说一”的帖子在网上被高频率地点击和跟帖。网友说:“重庆是个有英雄气概的城市,因为有英雄住在这里。上海人应该去感谢这个老英雄。”

    上海人看到了。上海918爱国网主编吴祖康看到杨养正的故事后激动得难以自持。这个参加过保钓的中年男人,在每月只有1000多元工资的情况下,艰苦维持着这个民间爱国网站。另一个喜出望外的人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沈建中,这个馆建成几年后,一直在试图寻找活着的八百壮士,但当他们沿着线索找到一些老战士的家时,他们都已经离开了人间。杨养正的出现,让一段上海史上最惨烈的战斗顿时“活”了起来。在时代信报的组织协调下,4月25日,吴祖康、沈建中与多家媒体一同抵达重庆。

    全世界都知道您

    帮杨养正治好因白内障而失明10多年的右眼,然后帮他去上海。这成为所有人的心愿。然而,上海人与重庆人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争执。

    “他是为了保卫上海才坏了一只眼睛的,应该由上海人来给他治,上海有中国最好的眼科,把他送到上海做手术是最好的方案。”

    “重庆才是他的家,如果让上海来做,那我们还有脸吗?何况中国军医大学重庆大坪三院眼科在国内一样是具有权威的。”

    争论并未随着上海人的离开而结束。但重庆大坪三院却已经捷足先登。5月初的一天,该院派车将杨养正一家接到医院高干病房。

    或许是偶然,或许是缘分,市长王鸿举恰好那几天也到大坪医院例行身体检查,无意中听到医生说起有个抗日老兵来这里做手术的事情。王鸿举没有惊动杨养正,但是这次巧遇的意义不久后就体现出来。

    5月13日和14日,时代信报举行了一次街头义卖,在解放碑、沙坪坝、江北、南坪、杨家坪等5个区的人流集中区域设置大型展板,1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向行人宣讲老兵故事。当天共销售约5000份报纸,所有收入全部捐给杨养正。

    全国媒体的关注开始升级。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在网上看到信报的报道后几乎同时抵渝采访。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还专程来到信报进行了拍摄。

    来自市长的亲笔信

    6月3日上午,信报接到一个电话:"我是市政府综合处的,王市长已经看到了杨养正的有关报道,杨养正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王市长已经指示相关部门立即开个专题会,确定帮扶措施,请你们提供全套资料。"

    6月14日,弹子石街道办事处主任将市长王鸿举亲笔签名的慰问信送到了杨养正手中。

    信上写道:“……作为一段难忘的历史的创造者,你不应该被历史遗忘,也不会被历史遗忘……市委市政府决定给予您一些必要的帮助,如果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可以直接给我写信,我会尽力解决。”

    除了市长的亲笔来信以外,还有几项具体帮扶措施:为杨老一家安排一处10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从政府筹集的专项资金拨一部分给老人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和家用电器;为杨养正终身免费医疗、帮助子女解决就业问题等。

    听完王市长来信后,91岁的老兵泪流满面。

    上海接过最后一棒

    “杨养正上海之行”最后一棒是上海东方早报接过去的。该报记者在吴祖康的陪同下,两次赴渝,与时代信报及杨家一起磋商上海之行的细节,并强烈要求承担老杨一家的旅途和住宿费用。

    7月3日傍晚,斜阳洒在重庆南滨路上。杨养正在家人搀扶下,缓缓走出老屋。信报派去送他的车静静地停在阶梯下。60年没有离开过重庆的老兵,终于要去“看”他的老战场了,终于要去祭他终生崇敬的谢团长了。

    为了这一时刻忙碌了3个月的我们,内心思如潮涌。时代信报人寻找他帮助他,其实也是在寻找和帮助我们自己,在商业化的时代,留住心底的一点理想主义。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