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役背景
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东北地区后,继续向滇西进犯。至5月4日,进至腾冲、龙陵地区,并以一部(约千人)强渡怒江,占领怒江东岸的孩婆山,被中国远征军第71军36师击退,日军遂后转为防御。自此以后,日军第56师团沿怒江西岸建立腊戌、龙陵、腾冲、腊勐、滚弄五个守备区,并设立畹町、龙陵、腾冲、松山、平达、滚弄六个大据点,远征军71军沿怒江东岸北起栗柴坝,南迄三江口(即勐统河入怒江处)的250多公里的正面上设防,双方隔江对峙至1944年5月,长达两年之久。
1943年10月底,国民党驻印度军队和英印军队对缅北日军发起反攻,于1944年逼近了密支那。远征军为策动次此反攻,打通国际交通线,以从陆路上获得外援,决定于5月发起滇西战役。日军为了保障缅北主力侧背安全,则企图凭借有利地形,重点守御腾冲、龙陵、芒市、松山、平达、滚弄等六大据点,以逐渐收缩的手段,大力消耗远征军,而后再或退或守。
二、战前态势
(一)双方兵力编成(略)
(二)远征军战役部署及作战预案
远征军决定:“除以第一线部队固守原阵地外,另以强有力之部队组成渡江攻击军。由栗柴坝、双虹桥间一带地区强渡怒江攻击当面之敌,向固东街、江苴街之线进出并相机攻略腾冲而占领之”。
其部署是:以第20集团军为攻击军,成两个梯队在指定地区渡江,沿固东街、江苴街向腾冲方向实施主要攻击。以第11集团军为防守军,主要任务是负责怒江东岸江防;但为了配合第20集团军实施攻击,第11集团军从各第一线师抽一个营以上兵力进入怒江西岸作战,牵制日军;同时,第6军第39师应以一个加强团由打板箐、双虹桥间渡江,向红木树攻击;第71军应以一个加强团于惠通桥以南渡江,向龙陵、芒市(潞西)间游击作战;第2军应于两个加强团,其中一个加强团应于七道河附近渡江,直插芒市以南,截断日军交通,另一个加强团应以四方井向滚弄东岸日军进攻;滇、康、缅特别游击总指挥部应以其步兵团攻击片马、拖角,掩护第20集团军翼侧安全。
其作战方案是:第一,渡江:第11集团军各第一线师的加强营首先渡江;继之第39师、第71军、第2军的各个加强团各自渡江;尔后第2军的另一个加强团开使向滚弄攻击;第20集团军的第一梯队最后强渡怒江,突然发起攻击。第二,渡江后的行动:第2军向滚弄攻击的加强团占领滚弄东岸的桥头堡后即停止攻击,但仍然做佯渡态势,以迷惑日军;第39师的加强团,经双虹桥向橄榄寨前进,吸引腾冲附近日军;第2、71军的各加强团渡江后,先合力围攻平达,尔后分别向龙陵、芒市出击;滇、康、缅特别游击队总指挥部的步兵团攻击拖角后,一部向西警戒,主力向茶山河、明光南进,威胁腾冲北侧,并协助20集团军攻击;第20集团军一梯队渡江后,先巩固滩头阵地,架设军桥,尔后主力向马面关、江苴街方向攻击前进,以部分兵力向桥头侧后迂回,达到上述目的之后第20集团军二梯队加入战斗,主力沿固东街、江苴街之线攻击,占领江苴街后停止,经调整部署后再攻击腾冲。第三、对攻击发起后情况的估计和处置:如日军集中主力迎击第20集团军,该集团军及第11集团军第71军88师,第6军39师主力则与日军交战;如日军以主力由惠通桥或三江口或滚弄渡江攻击,企图破坏攻击行动时,第11集团军则坚决扼守阵地,保证第20集团军的作战进展。
至5月10日,远征军基本完成作战准备和战役展开;其攻击军的20集团军第54军为第一梯队在栗柴坝、双虹桥附近集结,军部在瓦房街开设;第二梯队为第53军亦进至瓦窑以西、老营街、汶上地区;集团军总司令部进至瓦窑。其防守军的第11集团军总司令部进至保山的板桥附近;第6军军部移至保山附近的白庙,该军预备第2师4团已由六库附近渡江,对片马方向担任警戒,第39师第115团、加强第116团2营进至双虹桥东岸展开;第71军88师的加强团(第264团)进至打黑渡附近;第2军的一个加强团(由第9师25团、第76师228团合编而成)集结于七道河附近,另一个加强团(属新33师)集结于户板附近。此外,战役预备队第8军(辖荣誉1师、82师、103师)正由滇南向滇西急进之中;远征军长官部亦由楚雄前移至保山的马王屯。
三、主要作战经过
第一阶段,渡江攻击(5月11日至5月25日)
5月10日夜,远征军按预定作战方案开始渡江,基本未遭日军抵抗,顺利地过了怒江,随着向日军防御纵深发展,日均衡的抵抗愈来愈顽强。
这一阶段,远征军的进展概况是:
第20集团军方面:第54军198师先后攻占灰坡、北斋公房,向马面关方面缓慢地攻击前进;第36师经冷水沟、高良工逐次向瓦甸、江苴街方向攻击。第53军攻占了大塘子,正向林家铺、江苴街方面攻击前进。各部伤亡均大。
第11集团军方面:主力主要在怒江东岸防守,各加强团和一线师的加强营渡江后,主要在红木树、平达两地与日军激战,先后攻占了红木树以东、东北各高地、平达外围等地。5月15日,第9师之加强团曾一度攻入平达,遭增援日军反击后又撤至平达东山一线。两地战斗,日军死伤共605人,远征军伤亡失踪1986人。
第二阶段,攻占松山、腾冲、龙陵(5月25日至11月13日)
5月22日,远征军长官部决定全部转入攻击,并将攻击重点转向龙陵方向。遂决定:第20集团军(辖53、54军及预备第2师)为右翼攻击军,仍继续向腾冲攻击。第11集团军(辖第2军、6军<欠预备第2师>、71军)为左翼攻击军,向龙陵方向、芒市方向实施战役主要攻击;但第2军应于新33师和第9师的一个团置镇康、孟定、耿马一带,负责云(南)、滚(弄)公路守备,第8军应于第82师接替第71军87师江防。两集团军战斗分界线为保山的板桥、来贡渡、高枧槽,沿龙川江岸至六福口九谷相连之线。
各集团军即相应调整部署:
第20集团军按原定作战计划不变;第11集团军决定分两路(南北)首先攻占龙陵。第71军(搜索营)配属第5军山炮营为北路,先以一个加强团攻击腊勐、松山吸引日军注意力,尔后主力直接向龙陵攻击;第2军(欠33师和第9师一个团)为南路,以一个师接替第71军88师围攻平达任务,迅速攻占平达,同时主力于平达东南地区集结,向芒市方面攻击前进,切断芒市、遮放日军联系;第6军39师(欠117团)略加整顿继续向红木树攻击,占领后相机进袭腾冲,协助第20集团军作战,39师117团加强第71军搜索营负责来贡渡至抛石渡一线江防;第2军新33师和第9师一个团负责固守孟定地区并以一部佯攻滚弄;集团军总司令部进至由旺街。
这一阶段作战,主要在松山、腾冲、龙陵3个地区进行。
松山战斗:自6月4日由第71军第28师开始攻击,后又调第8军荣誉一师3团(欠一营)2团3营增强攻击力量,第71军军长亲自坐镇督战,至7月2日,经几十次反复攻击,尚未完全占领。7月2日后,由第82师246团加强荣誉1师接替战斗,此战日军共伤亡、被俘778人,远征军伤亡、失踪6763人,日军、远征军伤亡对比约1比8.7。
腾冲之战:继5月25日以来,第20集团军向高黎贡山日军占据各要点继续攻击,于6月21日占领江苴街,迫使日军退守腾冲外围。6月22日开始,远征军分别沿桥头街至顺江街、江苴街至酒房,腾(冲)、保(山)公路和腾冲西侧,成四路向腾冲外围攻击,于7月27日扫除外围据点;8月2日在空军支援下向腾冲城发起总攻,激战,于9月13日全歼守城日军。此战日军第56师团148联队被全歼(约4000人),远征军亦伤亡失踪18766人,日军、远征军伤亡对比约为1比5。
龙陵鏖战:历时5个多月,反复争夺三次。第一次攻击,于6月5日开始,13日前,第11集团军北路第71军主力87、88师先后占领黄草坝、镇安街、放马桥、腾龙桥,截断了龙(陵)、芒(市)公路和腾(冲)龙(陵)公路,占领了龙陵外围要点,并向龙陵发起了攻击;南路第2军第9师在围攻平达的同时,攻占了象达并追击日军至油菜地。6月14日,日军抽调红木树、腾冲兵力二千余人、芒市一千余人,分头弛援龙陵。远征军截击腾冲方向日军,激战于邦乃和腾龙桥地区,日军突破远征军腾龙桥阵地后,一部进入龙陵,主力则由老户蚌迂回远征军右翼;芒市增援之日军亦绕道伏龙寺,与龙陵日军会合,并向远征军71军两翼猛烈攻击,迫使远征军退出龙陵外围据点,在黄草坝西南地区转入临时防御。6月18日至26日,日军、远征军在黄草坝空树坡、香菇岭等地激战,阵地犬牙交错,远征军以新配属的荣誉第1师投入战斗,才稳定了战斗防御,并转入反攻,至7月13日,远征军重新占领龙陵外围的勐林坡、红土坡、山神庙等据点,7月14日,日军又以二千余人由芒市向平达方向前进,企图汇合平达日军,迂回远征军左侧,远征军以一部兵力予以阻击,激战于大尖山、茶叶坝等地,至19日粉碎了日军企图。由于连日大雨,迫使远征军不能连续反攻,至7月25日才向龙陵城郊攻击,于月底基本占领龙陵外围要点。
第二次攻击,准备于8月14日前完成,14日开始重新攻击龙陵,至25日前,战斗主要在文笔坡、老东坡进行,经反复激战争夺,并于背阴山击溃芒市增援日军后,远征军占领了龙陵市区近郊要点。8月26日至9月18日期间,日军又从遮放、芒市先后调集三千余人增援龙陵,先向桐果园攻击,不奏效后又与远征军激战于南天门、张金山,日军突破远征军南天门、张金山阵地后,迅速向龙陵两翼反击远征军,右翼进至三关坡,左翼越过腾(冲)龙(陵)公路,与远征军在老户蚌、南厂大垴子坡地区形成胶着状态。远征军以第2军9师稳定了三关坡防御,又适逢松山、腾冲战斗结束,即以第5军200师,第54军的36师南下,于右翼实施反击,击溃了日军,恢复已失阵地。9月19日,日军为威胁远征军左翼,打通芒市与平达的联系,再次组织兵力攻击远征军大包头、大尖山、梁子寨等阵地,远征军第2军实施阻击,至10月23日,日军残部汇合平达之敌退回芒市,远征军趁势占领平达,稳定了攻击态势。
第三次攻击,于10月27日开始,远征军兵力相对集中,至11月3日先后占领龙陵市区近郊和部分市区,据守龙陵日军因求援无望,兵力日少,乃于当夜突围向芒市撤退,远征军尾随追击,相继收复张金山、南天门等芒市以北各要点,于11月13日基本结束了龙陵地区的作战。
远征军三攻龙陵,共歼敌10640人,远征军死伤、失踪达28384人,日军、远征军伤亡对比约为1比2.7。
第三阶段,攻占芒市、遮放(11月13日至12月11日)。
龙陵失守后,日军企图以部分兵力在芒市以北山地节节抗击远征军攻击,以争时间,由纵深调动兵力,合力固守芒市,而远征军在已攻占地区清剿残余日军的同时,乘追击日军之际于11月15日开始进逼芒市。以第11集团军之71军(配属荣誉第1师)、第6军担任正面攻击,第2军由左翼沿党练、勐嘎实施迂回,19日基本占领芒市外围据点,并向芒市攻击和向遮放、三台山等各公路要点穿插。日军迫于芒市无险可凭,又陷入远征军三面包围,后路随时有被截断的可能,遂与19日夜由芒市,经帕底向遮放,经法帕向勐嘎撤退,大坪子日军亦向勐嘎方向撤逃。远征军追歼芒市日军后尾一部后,占领芒市并向勐嘎和遮放方向相继追击;21日对三台山形成合围,至囊左寺附近;30日经过争夺后占领遮放外围的三台山,囊左寺及勐嘎、白羊山、红球、云盘各要点,12月1日占领遮放,日军大部撤逃,11日远征军进至虎尾山、扫线山一线,巩固占领阵地,以小部队与日军保持接触。至此,芒市、遮放战斗结束。日军共伤亡1043人,远征军伤亡、失踪4945人,日军、远征军伤亡对比约为1比4.7。
第四阶段,攻占畹町(12月12日至翌年1月27日)
远征军经近半个月的调整补充,于12月26日开始向畹町攻击。其第53军在龙川江西岸展开,主要对西南警戒并相机渡江进至南托龙卡地区截断滇缅公路;第6军于蛮蚌及东南地区展开,沿公路向畹町实施攻击;第2军为主攻,于勐古街展开,向黑勐龙、畹町攻击;第71军为预备队,准备在第2、6军之间加入战斗。至1945年1月20日,第53军先后占领蛮信、景坎、日刚、刚垒、勐卯、大青山。第6军占领蛮蚌、大黑山、大尖山、黑山门。第2军占领谢连、黑勐龙、蛮结梁子、畹町老街、南虎、九谷、畹町新街、衣古山。第71军占领回龙山、蛮岭。1月27日,第53军攻占欢色,各路攻击部队及驻印远征军汇合于芒友,结束了滇西战役。畹町之战,日军伤亡3920人,远征军伤亡6520人,日军、远征军伤亡对比为1比1.2。
滇西战役,自1944年5月11日开始,至1945年1月27日结束。历时8个月零16天,日军共伤亡、被俘21057人,远征军伤亡、失踪67364人,日军、远征军伤亡对比率约为1比3.2。
(该资料来源于团级单位内部资料《山岳丛林地战略战术研究》,该资料未完,只是远征军、日军滇西作战之龙芒地区作战经过。本人曾在部队服役,1980年12月18日偶得此资料,即抄录保存至今。为纪念龙陵抗战胜利60周年,本人愿将收录24年的这篇资料献给热爱和平的人们,希望更多的人们记住这段历史)
注:原文标题为“蒋、日军滇西作战梗概”,现标题为编者所改。此外,原文中的“蒋军”,在登载时均改为“中国远征军”或“远征军”。还有文中的“红色树”查诸于史志资料改为“红木树”(系“红木树”之误)。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