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遗弃的毒气弹


   近几年来,侵华日军遗留在中国的化学武器伤人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吉林省敦化市,先后有多人被日遗毒气弹伤害。随着这一事件的深入,该市哈尔巴岭山区地下埋有近百万枚日遗毒气弹的秘密被揭开??

  日遗化武:必须铲除的人间毒瘤

 
  王法权 特约记者 赵殿明

  侵华日军化武的集散地 

  2004年7月初,两位日本老兵来到吉林省敦化市,寻找指认当年日军埋藏化学武器的地点,由于年代久远和地貌变迁,他们未能明确指出自己当年参与处理的那批化武埋藏地,但他们的行动本身证实了日军当年确有故意在中国遗留化学武器的行为。果不然,两位老人离开不久,敦化市就发生了两名儿童被日军遗留毒弹灼伤事件,以血的事实证明了日本老兵所言不虚。 

  其实,即便没有这两名儿童的不幸事件发生,无数血淋淋的事实,也足以证明当年日寇制造和使用化学武器的罪孽是多么深重。只不过有一点罕为人知,即敦化是中国境内日遗化学武器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地区,除少数分散遗留地下或沉入河底外,均深埋于敦化境内的哈尔巴岭山区,那里共有各类炮弹近200万枚,其中毒气弹的数量约100万枚。 

  为什么如此之多的毒气弹会集中在敦化呢?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回到半个多世纪前。 

  敦化,位于吉林省东部,是延边朝鲜自治州所辖8县市中最西边的一个市,也是吉林省区域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其境内横亘着巍峨的张广才岭、威虎岭和哈尔巴岭,如一道天然屏障,把延边地区同北面的吉林地区分隔开。“九一八”事变后,包括敦化在内的延边地区被日军占领,日关东军把这里作为侵华的战略后方,在这里储备了大量战争物资,其中就包括对人和环境都有重大杀伤破坏作用的化学武器。 

  据调查,这些被俗称为毒气弹的化学武器,均是在日本生产出来后被运送到中国的。弹体内主要分芥子气和路易氏气两种,这些毒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可长期保持毒效。一旦爆炸,布散面较广,人体粘上其油状毒液就会发生溃疡糜烂,难以愈合,直至死亡。 

  日本在二战期间,生产了约400万枚毒气弹,从1937年开始,配发部队使用,运到中国战场的约370万枚,使用和消耗掉约50-60万枚,战争结束前运回日本约100万枚,其他200万枚毒气弹被遗留在中国。由于日本政府一直没有公开日本在二战中制造并使用化学武器的确切资料,因此那些被使用和消耗掉的50多万枚毒气弹究竟投在了哪些战场上,至今仍无法彻底搞清。但有几次惨绝人寰的毒杀事件,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1941年10月8日,日军在湖北宜昌大量使用芥子气,中国军队约1600余人中毒,其中600余人死亡。 

  ??1942年5月28日,日军在河北省定县北坦村,使用毒剂毒杀了转入地道坚持抗战的中国军民800余人。 

  据介绍,抗战胜利后,当时的中国政府曾对日军使用化学武器行为作过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7月到1942年5月间,日军约用毒气1000余次,用毒地区有13个省,受害者近4万人。最近又有研究人员经调查后认为,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曾使用化学武器2000余次,造成近10万中国军民死亡。 

  日本投降后,把部分化学武器遗留在中国境内,吉林延边地区发现的毒气弹最多,因为毒气弹的运入路线是经日本海??朝鲜半岛??中国延边,再到其他地区。日军战败前,曾针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而有计划地收缩防御,并对化学武器作了重点转移。不久前到敦化指认化学武器埋藏地点的两位日军老兵,就是在1945年春季,随所在部队携带大量化学武器,从黑龙江鸡西一带撤到敦化的。据调查,日军曾在延边地区的敦化、珲春、汪清等地对毒气弹进行过有计划的掩埋,但由于各部队间建制不一,加之日关东军后期军纪松弛,有许多毒气弹被遗弃在河道、山谷或随意埋藏在了什么地方,至日本投降时,延边地区还有许多未被处置的毒气弹同其它炮弹混在一起,被丢弃在仓库内甚至马路旁,成为威胁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的一大隐患。 

  百万毒弹运往哈尔巴岭 

  1948年底,东北全境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入关,地方的安全保卫任务落在了当地政府和少量公安部队肩上。为了尽可能减少日遗毒气弹的伤害,当时的吉林省人民政府成立了“日遗炮弹处理委员会”,专门处理此类问题。那时的基本处理手段是将毒气弹集中起来,指派专人看管。 

  建国后,国家政务院责成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二局负责调查日遗炮弹问题,并在1952年把各地的“日遗炮弹处理委员会”更名为“日遗废毒弹处理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的责任是调查底数,负责保管,研究解决办法。在尝试了多种方法均不能确保安全无害地销毁毒气弹后,决定采用深埋的办法解决问题。1954年2月24日,吉林省日遗废毒弹处理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迅速把日遗废毒弹向敦化移送,并把集中地点确定为敦化市(当时为县)哈尔巴岭山区的四排树沟。 

  为什么选定这里作为埋藏点呢?据一些专家介绍,哈尔巴岭沟深林密,远离城市村庄,人烟稀少。最主要的一点是,所选定的四排树沟四周全是沼泽,不便人员进出,毒弹埋在这里,不会对人畜造成伤害。 

  政令发布后,吉林全省各地的日遗毒气弹开始向敦化集中,外省一些地区也把毒气弹运到这里,由于沼泽难行,只能在冬天结冰封冻后才能往山里运送毒弹。从1954年2月开始,敦化县政府每到冬季,便组织民兵赶着自家的马爬犁,协助驻军部队运送埋藏毒气弹。 

  就这样,经过连续3个冬天的收集,约200万枚日遗废弹和毒气弹摆满了四排树沟的3个大弹坑。驻军工兵在沟旁山中装填了数吨炸药,一声巨响,山倒沟平,200万枚日遗废弹和毒气弹被深埋地下,其中毒气弹有近百万枚。 

  日遗化武危害显现 

  埋弹任务完成后,敦化县人民政府在3个大弹坑旁各立一块1米多高的标志石碑,碑上刻着“日遗毒弹埋藏处”字样,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经日晒雨淋,有2块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无法辨认。 

  就像岁月能够消磨石头上刻的字一样,岁月同样可以消磨掉人们心头对化武的恐惧。敦化县埋弹后的3年,预防化武伤害的安全教育也搞了3年,“发现渗水不要碰,摸过毒弹快洗手”几乎家喻户晓。3年埋弹期间,因运送毒弹而受伤者很少。但受当时通信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群众都知晓毒气弹的危害。随着时间的推移,仍能清楚地铭记住政府警告的人越来越少。于是,这些潜藏的恐怖幽灵便不时地张开恐怖之口,建国至今,在敦化地区,日遗废炮弹和毒气弹伤人事件时有发生。 

  最惨重的一次伤亡事件在敦化市大桥乡兴隆村,也就是去年两个日本老兵来指认埋藏化武的地方。在当年运送炮弹时曾经发生过大爆炸,造成近百人伤亡;1986年,敦化市雁鸣湖镇塔拉站村3个10多岁的小孩发现了一枚炮弹,在玩耍时将炮弹引爆,3个孩子被当场炸死。 

  由毒气弹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1985年,雁鸣湖镇大甸子村一农民在种地时,发现了一枚1米多长的圆柱形炮弹,便把炮弹从自家的田地刨出来扔掉。回到家后,那个农民浑身肿胀,后全身溃烂,怎么也治不好,不久便痛苦而亡。还有4个农民在上山打草时接触了日军日遗毒弹所渗出的毒液,致使手足溃烂,留下终身残疾。一位当年参加过往哈尔巴岭运送毒弹的老人回忆说,当时大家在运送毒弹时都小心翼翼,按要求搬运完毒弹后马上洗手洗脸,有个村民在搬完毒弹后忘了洗手便上厕所,结果中毒致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的四排树沟一片荒凉,埋弹处草木不生,人迹罕至,也少有动物出没,成了一处没有生命的荒沟。这都是日遗毒弹作的孽。更可怕的威胁来自地下。这些数以百万计的废炮弹和毒气弹在掩埋时未做过防蚀处理,又埋藏于沟底沼泽,锈蚀现象严重,不排除有弹壳锈蚀破露,毒液外泄污染土壤和水源的可能,其中的炸药也还有爆炸的危险。据专家介绍,日遗在华的化学武器以呕吐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和糜烂性毒剂为主,这些毒剂中含有对人体危害严重和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砷”,这种物质相当难以分解,60多年的风吹雨淋,这些毒气弹的覆盖层如果透了空气,加速弹体的氧化腐蚀过程,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为防止隐患成为灾难,历届敦化市人民政府都把加强对哈尔巴岭埋弹处的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予以高度重视。1980年,敦化县政府在四排树沟的入口处竖立了水泥制通告牌,警告附近村民不要在此沟中挖沙采石,开荒种地,打柴放牧,打猎采药等,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还特别规定了沟口的4棵大杨树以及标志石碑和通造牌不得移动或损坏。1992年,敦化市政府又向上级呈送了关于日遗毒气弹隐患亟待解决的报告。1995年12月5日,又发出了《关于对日遗毒弹埋藏处加强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基层组织教育群众,不要到毒弹坑附近去,以免受到伤害。 

  为了加强对哈尔巴岭日遗毒弹的管控,以防万一,吉林省军区按照上级指示,从1996年起在哈尔巴岭设置了军事禁区。敦化市有关部门在日遗毒弹埋藏处周围架设了7公里长的铁丝网和栅栏,并派专人执勤看护,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军事禁区。当地政府每年都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到哈尔巴岭及附近村庄,对那里的土质、水质及大气进行测试,对村民饲养的家禽、牲畜进行检疫。但这些措施仅是权宜之计,新世纪已经开始,敦化的开发开放需要安全的环境,根除这些害人的毒弹已经迫在眉睫。 

  早日根除毒弹的威胁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侵华日军违反国际法,在中国遗留大量化学武器问题,而日方最初的态度竟然是矢口否认,甚至连研制过化学毒剂这样的事实都不肯承认。为了揭露其丑陋行径,我国政府决定拿出物证来说话。 

  1989年秋,延边驻军某部防化连的10余名官兵,同部分驻地党政领导来到哈尔巴岭四排树沟,挖开土层,小心翼翼地取出部分日遗毒气弹,有些弹体上的日文“广岛”字样清晰可辨。拍照后,选取了几枚弹体上写有日本文字的毒气弹,用防化材料仔细包裹起来,像抱着初生婴儿一样轻轻放在运弹箱里。几个月后,这批日遗毒气弹实体出现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这次,在中国代表义正辞严的质问下,日本代表无话可说了。1991年初,日本政府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日本在二战期间,曾经研制生产了约400万枚化学武器,其中绝大多数投放到了中国战场。 

  吉林省是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重灾区,目前已发现的日遗化学武器占全国已发现总量的90%以上。省内不仅有规模达近百万枚毒弹和上百吨毒剂的集中埋藏地,还有一些潜藏分布在城乡角落,且地点、数量尤其是危害程度均无法确定的散落点。面对近年来相继发生散落在城乡的日遗化学武器毒气、毒剂泄漏尤其是中毒事件给当地民众带来的严重伤害,作为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和驻守一方的人民子弟兵,吉林省军区从去年开始加大了对“日遗化武”的研究和处理力度。 

  在严格遵守总部和外交部有关处理“日遗化武”政策的前提下,吉林省军区为了强化人们的安全防护意识,把宣传“日遗化武”的安全常识和应急防护救护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在加强对全民普遍防范教育的同时,根据已发现“日遗化武”的分布情况,依托地方化工、卫生、药检、环保等部门,分别在长春、吉林、延边、辽源、通化等重点地区,组建了民兵防化侦察分队和防化应急救援分队,作为处理“日遗化武”紧急事件的应突和机动支援力量。 

  为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按照总部和沈阳军区的要求,吉林省军区还成立了处理“日遗化武”办公室,有关军分区、人武部也建立了相应机构,并向军、地有关各方和社会公布了值班电话和联络方式,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重点地区的街道、乡镇基层武装部也都指定了专门责任人,具体负责“日遗化武”有关情况的沟通与联络,确保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情况,及时做出反应。为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防化应急救援分队的快速反应能力,他们还先后组织指导延边、吉林、长春3个地区的民兵防化救援分队进行了以“日遗化武”泄漏为背景的应急救援演练,从下达集结命令、组织分队开进、封锁控制现场、抢救遇险群众、协助专业人员展开工作,每一步都严格按规程实施,使参演人员进一步熟悉了“日遗化武”紧急突发情况的处置程序和要求。 

  2004年的春天,沉寂的哈尔巴岭山区响起了轰鸣的马达声,进山公路开始施工,随着公路的开掘伸展,一支由民兵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特殊队伍开进深山,标志着彻底销毁日遗化武的工作在吉林大地全面展开。毒弹可以销毁,但野蛮的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创伤,永远不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中国国防报  2005年06月22日

“日遗毒弹埋藏处”的标志石碑
吉林省军区有关人员在“埋弹”现场工作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