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引发全方位的变革。企业的集团化、产业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为繁荣中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 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与博物馆文化事业建设
什么叫产业?现代经济学家认为:一切有投入和产出,按照社会劳动分工体系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事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那么,什么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业。在文化产业内部,按照生产、经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不同形式,它包括出版发行、影视音像、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和展览展示等。文化产业是一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式而出现的、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产生的新兴行业。同时,它也是一种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创造文化附加值而确立的新兴产业。因此,在国际社会上,它又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活力和希望的产业”。
那么,什么是博物馆的文化产业?我认为博物馆的文化产业是整个“大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两大部分组成。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分为两类:一是以馆藏文物为基础而设计、制作出来的各种基本陈列展览和专题陈列展览,它们是博物馆文化产业的主流产品、拳头产品和长线产品;二是根据观众的购买欲望而设计、开发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能够领导旅游品消费、创造文化产品附加值的博物馆文化商品,它们是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副产品。同样,博物馆的文化服务也分为两类:一是专业性技术服务,它是根据博物馆的特长和优势开展的各种社会性服务活动,如文物鉴定、文物修复和文物复制等;二是公共性社会服务,它是适应市场经济新变化、从服务观众出发设置的各种经营服务项目,如餐饮、游乐等。
博物馆为什么要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我认为主要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需求:
1、 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是博物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国际博物馆协会指出:“新世纪的博物馆面临两个挑战,即经济挑战和社会挑战”。西方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一般没有固定模式,大部分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决定。如英国博物馆的经费,来源于政府发行的“国家文化遗产彩票基金”,主要用于博物馆的建设和购买艺术藏品。美国博物馆的经费来源,主要由政府拨款、私人赞助和自我经营三方面构成。近几年来,欧美国家的博物馆就曾因抗议政府削减博物馆经费,由工会组织罢工而闭馆一天。世界体育博物馆馆长会议指出:“国家投资是维持一个博物馆生存的基本保障,而加强有效的经营机制是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活力所在”。为此,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在管理上采取了新的策略:一方面寻求新的或更多的赞助者,另一方面采取“自养”的途径,即通过为参观者提供服务的方式来增加收入。我国博物馆大多数是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产物,这种“靠天吃饭”、“坐享其成”的体制,极大的限制了博物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当前,博物馆要摆脱困境走出危机,就必须走“政府与社会相结合、多渠道办馆”的道路。由单一的经营主体转向多种经营主体,建立自己的文化产业。从而扩大博物馆的创收渠道,开辟博物馆的经济来源,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
2、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市场经济学》认为:商品是为了满足人类某种需求和欲望进行交换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寒则欲火,暑则欲冰”。人类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类。文化产品就是根据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孕育、生产出来的“精神食粮。”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经济得到巨大的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当前,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一是对文化需求的总量更;二是对文化产文化服务的质量要求更高;三是文化消费将更加走向多样化和市场化。孙家正部长指出:“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形象代表。我认为博物馆的功能必须随着社会进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博物馆要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就必须“与时俱进”,“水涨船高”,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
2、 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是博物馆内部体制改革的需要
随着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日益趋于与现代高新技术、现代传媒和现代经营管理的结合,文化产业正在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在日本,以漫画产业、卡通产业和游戏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不仅给日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成为向世界传播日本文化的最好载体。在美国,以电影、娱乐和传媒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与电脑、航空、石油并列成为美国四大出口支柱产业。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也得到快速发展,国内开始出现一批市场化动作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如:被称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一块试验田”的北京歌华文化集团和被称为“全国最大的跨媒体经营集团”的上海文广集团。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据有关方面统计:2001年上海市和广州市的文化产值分别达到200亿元和蔼50亿元,文化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行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相比,总体来说相对落后,目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不破不立,大破大立”。我认为要改变当前这种落后状况,就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总体趋势和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改革旧有的文物工作管理体制,逐步地建立起既适应市场经济形势需要又符合博物馆自身工作特点及其规律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果不进行改革,听任不适应新形势的管理方式和分配制度的继续存在,那么,就象张文彬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势必会严重制约文物事业的发展,影响文物事业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国家文物局在2002年制定的《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博物馆是“文化特色突出、教育功能明显、不以盈利为目的公益事业单位”。我认为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并不等于它不需要一定的物资基础作保证,不等于它不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作支撑,不等于它不需要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博物馆要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就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博物馆文化事业和开发博物馆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阐明自己的观点:一是博物馆的文化产业是整个博物馆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人属关系,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并不是要改变博物馆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而是要借助文化产业的开发,更加突出博物馆的文化特色和教育功能,更好地推动博物馆文化事业的发展。二是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开发必须围绕博物馆文化事业的建设这个中以进行,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路。三是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必须“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密切联系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可“一风吹、一刀切、一锅端”。四是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开发是博物馆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必须认真汲取海内为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逐步地、妥善地和填重地进行。
二、 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与现代市场营销策略
现代市场营销学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以消费者利益为导向的营销观念;二是建立有效的市场营销管理组织和管理系统;三是不断地开发出新的产品,最人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根据上述市场营销理念,我认为博物馆要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在营销策略上必须树立以下几个观念:
1、 文物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博物馆馆藏文物是博物馆开展陈列展示活动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因此,国外有关专家称“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博物馆收藏的目的主要在于使用,然而,我国博物馆藏文物的使用率与国外相比相差甚远。有关资料表明:法国的卢浮宫拥有艺术精品140万件,展厅250个,定期更换和经常展出的文物就有20万件,藏品的使用率高达60%。我国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号称“百万”之众,然而,10余个展厅常年展出的文物不足一万件,仅占该院文物藏品总量的1%。我国现有各类博物馆2000余所,馆藏文物1200万件(其中一级品文物63000余件)。然而,由于展出场地、陈列设施和活动经费的限制,现有的文物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不能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如何提高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使用价值、进一步挖掘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市场开发潜能?它是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必须探讨的首要问题。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古代钱币“品种最全,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然而,由于展出场地有限,“亮相”机会不多。于是该馆与北京古代钱币展览馆合作,利用后者充足的展室举办《中国古代钱币精品展览》,解决了双方“货求空车”、“空车求货”供需上的矛盾,率先建立了“馆外馆”。江苏连云港市博物馆的所在地是一个每年拥有百万以上游客的沿海开放城市。该馆利用特色藏品(海洋生物标本)与天津自然博物馆和新加坡有关公司合作,合资开办了“馆中馆”??自然博物馆。实现了该馆由单一的历史文化陈列向富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型陈列的过渡。北京国际友谊博物馆馆藏文物 件,由于没有固定的基本陈列展厅,自1984年以来,该馆大打“游击战争”,先后在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近百场《国际珍贵礼品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合经济效益。“一代名舰”中山舰在整体打捞出水时,随之出水各类文物3400余件,其中一级品文物就有43件。由于中山舰博物馆目前正处于筹建阶段,“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于是该馆将中山舰出水文物先后送到广州、中山和香港等地展出。自2001年底以来,该展览已先后接待海内外游客20万余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阵地战”与“游击战”同时并举,“馆中馆”与“馆外馆”共同发展,成为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博物馆馆藏文物充分利用的新举措和社会教育工作的新特点。
2、 文化产品的不断创新是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
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披露:2000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比1999年下降2位,名列世界第31位。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整体科技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作为“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和供应者的博物馆,只有不断地开发出新的文化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精神价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我认为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陈列展鉴的展出内容、陈列形式和活动方式三个方面。近几年来,不少地区的博物馆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
(1)展出内容创新:天津自然博物馆自2001年以来,在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方面“一马当先”,他们以《巡展超市》的形式,一气推出37个科普教育的特色系列专题展览。至今为止,该馆的产品已畅销全国23个省时,自2000年以来,先后推出了《敦煌艺术》、《金色宝藏》、《契丹王朝》和《丝绸之路》等一系列反映边疆古化民族特色的专题文物展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2年该馆全年观众流量达近百万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和增长。
(2)陈列形式创新:中国科技馆新展厅开放10天,接待观众15万人,《中国文物报》曾经以“火爆京城”的字眼,在头版予以显著报道。它的成功推出,除了在展出内容上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外,在陈列形式上它广泛地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表现手段。因此,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欢迎。2002年,该馆全年接待观众182万人次,创下历史的最高纪录。
(3)活动方式创新:欧美国家及海外的博物馆非常注重观众在参观展览时的互动性。日本东京145个博物馆能让观众参与活动的就有137个,香港历史博物馆常设展《香港故事》53项多媒体节目中能让观众参与的就有14项。近些年来,国内博物馆在这方面也做了些成功的尝试。如: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从1997年开始推出“观众模拟考古”活动,把“静态陈列”变为观众参与的“动态活动”。上海儿童博物馆的航天馆和航海馆,不仅孩子们可以亲手操纵航天、舰海的器械的模型,而且还专门开辟出一个展厅,展示该馆收藏的由儿童们在“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中创作的优秀作品。2003年春节,中国革命博物馆推出《中国人过大年》展览。该馆在组织有群众参加的舞龙舞狮表演的同时,还开展了剪窗花、对春联、扎中国结等观众参与的民俗活动。
这些创新活动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博物馆在陈列展览上“内容雷打不动”、“形式千篇一律”的局面,增强了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对市场的竞争力。
3、旅游市场的大力开拓是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保证
市场营销的基本特点是:了解市场需求,有效地开发需求。我认为文物资源的开发只有与旅游市场的开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利用价值,提高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效益。当前,我国文化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呈现“市场分割、客源分流、投入分散”的“三分天下”态势。当前博物馆要取得一席这地、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坐井观天”、“守株待兔”、“等客上门”的状态,积极主动进入市场,“找米下锅”,四面出击,建立起自己的营销渠道、营销网络和营销战略。
从1997年开始,井岗山革命纪念馆连续七年参加井岗山市在北京、上海等地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宣传井岗山的革命历史和自然见光,大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旅游资源”。随着井岗山游客的增加,该馆观众人数每年以10%的比例递增,2000年该馆的门票收入突破500万元。从简998年开始,香港旅游协会每年都举办大型宣传促销活动,推介包括香港历史文化古迹在内的旅游文化资源。2001年,香港旅游发展局投资2.4亿港元,在全球和地全面地推出了新的旅游推广计划――“动感之都,就是香港”。2001年访问的游客达1373万人次,旅游收入643亿港元。从1999年开始,广西采用“旅游大蓬车”的形式,组织有博物馆参加的大型旅游推广团,进行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沿途介绍广西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情、物产经济和投资项目。这种独特的宣传活动方式,给广西带来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2001年接待国内游客3800万人次,海外游客123万人次,收入人民币147亿元和美元3.06亿元。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从2002年开始,组织有旅游部门参加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从2002年开始,组织有旅游部门参加的“辛亥首义文化发展研讨会”活动。会后,该馆与80余家旅行社签定有关合同,并且与旅游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了“百万市民游武昌”活动。2002年,该馆接待海内外游客20余万人次,门票收入百万元,创下建馆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
4、内部体制的配套改革是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当前我国文化市场上的新发展、新变化,既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推动博物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对旧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全面的改革。从而实现博物馆的办馆模式由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的转变。
(1)管理体制改革:湖南省博物馆通过“定机构、定岗位、定人员”,调整内部机构编制,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岗位职责。自1990年以来,该馆先后4次实行机构调整,制定了全面系统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70余种。从而充分发挥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力了博物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1991年开始,湖北省博物馆就设立了产业部,专门负责博物馆宾文化产业开发,从机本构设置上打破了传统的“三菜一汤”(陈列部、保管部、群工部和办公室)建制。该馆根据市场需要,设计开发出以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为主的博物馆系列文化商品30余种,每年营销利润超过100万元。上海博物馆在机构改革中建立了博物馆艺术品公司,专门负责博物馆文化商品的开发和经营。2002年12月至2003年元月,该馆在举办《国宝展》期间,“顺水推舟”,及时推出一系列与展览有关的文化商品,展出37天营业额高达398万元。
(2)运作机制改革:从1988年开始,成都王建墓博物馆就实行了“定额承包、超额分成”的经营责任制度,遵循经济规律,实行承包经营,从而实行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好势头。西柏坡纪念馆自1993年以来,开始制定“承包到人、自负盈亏、亏损不补、超收归已”的经济政策,“放水养鱼”,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实现了教育功能、基础建设和陈列展览的良性循环。1993年长沙市博物馆利用当街围墙,采取集资和借贷方式,投资170万元,修建临街文化市场门面和院内诗词碑廊。第二年竣工落成后,该馆举行门面拍卖召租会,当场回收资金200万元,扣除当年投资成本,每年净收资金60余万元。
三、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与文物工作改革研究
博物馆事业要进步要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主观认识和传统认识上的束缚,象张文彬同志所要求的那样“着重解决影响和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加强文物工作改革的研究和探索。”我认为在当前在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开发上,应该着重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物流的快速增长,人口流动的范围和频率也不断地扩大起来。人口的流动给旅游业带来大量的国际客源。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年全国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入境旅游人数为97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99%);国内旅游人数为8.7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1%)。旅游业正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为此,美国《时代》杂志断言:“二十世纪将是旅游业黄金时代 的开始”。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认为无论是一个国家也好还是一人地区也好,庄稼活经济的发展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分不开的。那么,什么是旅游资源呢?旅游资源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有一定旅游价值和功能的资源。它分自然庄稼活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部分,其中后者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古今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晶,它主要包括古今建筑、文化遗存、民族风情和名人故居等。我国是世界上人文旅游资源的大国,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现有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在内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0多万处。国家旅游局曾经组织抽样调查:海外旅游者对中国文物古迹和民族风情感兴趣的分别占39%和29%。利用人文旅游资源吸引海内外游客,是发展我国旅游事业的特色和优势。
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共存共荣的关系。文物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靠基础;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文物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正如国家文物单霁翔局长指出的:“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没有本质的矛盾。没有文物,文物旅游就无从谈起。而没有旅游部门组织游客,也不利博物馆的运动。文物保护要与旅游协同发展相互促进”。我认为固然那种拥有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而不去开发利用,“作茧自缚”、“画地为牢”,为了保护而“保护”的思想是一种封闭的思想。然而,那种为了眼前的利益、局部的利益和小团体和利益,置文物保护的法规不顾而去“杀鸡取卵”、“拔苗助长”的行为更是一种自杀性自残性行为。我认为要搞好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就必须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事实证明:无论是绍兴也好还是杭州也好,无论是敦煌也好还是丽江也好,凡是旅游经济发达和繁荣的地区,均是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两者关系处理得好的地区。
2、合理利用与加强管理
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00年年底为止,我国文物系统共有博物馆1393个,其中中央级5个,省级87个,地市级415个,县级885个,上述博物馆绝大部分分散在中小城市。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实力不足、财政收入不多、文化投入有限,不仅博物馆正常的业务活动无法开展,文物资源更是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我认为博物馆要摆脱目前的经济危机,加快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速度,除了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以增强博物馆外部的“输血功能”,发展博物馆的文化产业以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外,应采取“借鸡下蛋”、“双轨并行”的办法,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投资博物馆的建设。实行“借鸡下蛋”、“下轨并行”,就是在坚持“文物资源归国家归国家所有”的主体性、确立“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的主导性、加强博物馆在文化产业经营开发上的主动性的前提下,打破地区、行业和体制上的界限,采取公开“招商引资”的办法,广泛吸纳社会闲置资金投入博物馆文化事业建设。根据“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责任共负、利益共分”的原则,组建合作公司,实行“体外循环”,联手进行博物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建设。从而由财政部门“单向投入”的融资渠道遂渐形成面向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和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文化产业”的新格局。
近些年来,一些地区和单位在这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陕西乾陵博物馆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与台湾有关方面合作,投资1200万元,对懿德太子墓进行了抢救保护开发,实现了当年开发、当年馆、当年对外开放。结果既保护了文物,又通过旅游开发产生了经济效益。目前,该馆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1000万元。广东佛山市博物馆采取“利用外资,吸纳民资”的办法,将“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在一起,变“静态保护”为“动态发展”。现在,该馆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年收入突破1000万元,在全国博物馆系统中,率先实行了完全的“自收自支自理”的办馆模式。2002年,河南省在“河南经贸洽谈会”上,向海内外客商推出包括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景区二期工程在内的旅游开发项目。2003年,湖北省在“鄂港经贸洽谈会”上,即将推出“一代名舰”中山舰陈列保护工程建设的招商引资项目 利用外资加强文物的保护,利用外资加快博物馆的建设,利用外资发展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采纳的新办法。
3、板块运动和个体经营
我国现有和类博物馆2000余个,分属文化、园林、民政等众多的部门管理。这种“条块分割”、“自成一体”的局面,不仅不利于文物的统一管理和有效保护,而且不利于文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我认为要改变这种“占山为王”、“各自为阵”的小农经济个体经营的势态,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效益、共同发展”的目的,就必须像孙家正同志指出的那样“突破影响文化发展的观念性、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在博物馆文化事业的发展上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和集团化的道路。
(1)集中力量,建设大型和特大型博物馆,打造中国博物馆界的“航空母舰”:1999年,大连市对旅顺博物馆实行总体改造,将原属于区政府管理的动物园、植物园并入博物馆,使旅顺博物馆变成全国最大的博物馆。2000年,北京市八达岭特区提出“大博物馆”的新思路,作为景区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开始了“第二次创业”。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代表最高水平的综合性博物馆。
(2)整合资源,突破地区、行业和体制上的界限,构筑地方旅游文化品牌的“系统工程”:杭州市从2001年机构改革入手,将原来分属不同系统的9个部门统一到杭州市旅游委员会管理,合力推出“游在杭州”的旅游文化品牌。2002年该市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7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高达人民币333亿元,形成“火了旅游,兴了市场,富了商家,乐了百姓”的多盈局面。2002年,绍兴市围绕“打造城市旅游品牌”,投入资金近30亿元,统一兴建28个文化旅游项目,并且开展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系列旅游观光活动。录当年该市接待境内外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经济指标与五年前相比翻了一番半。
(3)抓住热点,实行不同景区、不同景点的强势联合,组建文化旅游“联合舰队”:河北省采取“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方式组建全省文物旅游公司,由文物部门管理文物,旅游部门经营旅游业务,严格按照市场化法则动作,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地。江西省推行区域性热门景点的联盟机制,组建全省文物旅游公司,建立省际和省内热门文物景点的互动模式,成功地实现了旅游文化的对接。四川省是全国除北京之外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省份,2001年8月,该省“四大遗产”和“六大景区”发表《联合宣言》,随后成立了“世界遗产之旅营销联合体”,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组合。
2003年元旦,李长春同志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指出:“要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为重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我认为博物馆要“增强活力,状大实力,提高竞争力”,就必须突破“小农经济个体经营”,在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和集团化的道路。
4、科学研究与成果运用
苏东海先生指出:“我们文博事业是把历史和未来衍接起来的事业,超前的事业,因此文博事业要加强前瞻性研究和战略性研究。”我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这种研究更显得特别重要。然而,从有关数据表明形势是不容乐观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队伍力量偏弱:1999年国家文物局曾对全国文物系统人员构成情况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国26个省市44625人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数的12.3%,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0.8%和0.5%。尽管这些年来这种情况改善,但是在全文物系统中,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学术研究力量薄弱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
(2)研究课题范围偏窄:《中国博物馆通讯》第200期“特刊”曾经公布:1982年至2001年期间,该刊“论点摘编”栏目发布“论点”1206条。据本人粗略统计,其中涉及“经济效益”的条、“市场化”的11条,两者相加仅占全部“论点”的1.5%。同样,在同一时期该刊“工作研究”栏目上发表的755篇研究文章中,涉及“旅游经济”的办有5篇,仅占全部“研究”文章的0.7%。
(3)研究成果运用偏少:《中国文物报》2000年10月曾经披露:1980年以来,20年间全国文物系统有108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文化部颁发的文物科技成果奖项,其内容涉及金属、纺织、纸张等各个方面。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上微乎其微,该报不得不发出了“文物科技成果推广利用举步艰难”的叹息。
美国博物馆学会认为:“科学可靠的研究不仅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责,也是博物馆实现为公众服务的基本业务”。我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加强博物馆科学研究队伍的建设,拓宽博物馆科学研究课题的视野,特别是加强博物馆科学研究成果的运用,不仅对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促进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结 束 语
单霁翔同志在2003年《新年致词》中指出:“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工作,文物事业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努力把文物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文物事业为发展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