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a1501h.jpg

今年7月7日,9位29军老兵像当年一样向着卢沟桥列队敬礼。

0709a1502.jpg

29军在卢沟桥上抗击日军

0709a1520.jpg

日机结队飞临天坛上空

0709a1516.jpg

手持大刀的中国士兵

0709a1512.jpg

29军战士阵前摆姿蔑视敌人

  公元2007年7月7日,上午8时许,当年在卢沟桥抗战的9位29军老兵重回昔日战场。70年前,他们正值青春少壮,他们曾在这块土地上浴血奋战;70年后,他们于耄耋之年,重回卢沟桥,向抗战中牺牲的战友郑重敬礼。

  今年7月7日是卢沟桥抗战爆发70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天,一场名为“难忘七七珍爱和平”的史料展在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在这一天,上万人来到卢沟桥和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缅怀抗战英雄;在这一天,几十家国内外媒体记者云集北京,向全国各地、向世界各地发回消息:7月7日,我们在纪念那一段历史。

  9位老兵卢沟桥上行军礼

  7月7日上午7时许,沈甸之第一个来到卢沟桥前,立刻成了媒体热烈追逐的对象。沈甸之拿出自己当年写的诗,激动地朗诵起来:“民族兴旺的命运,正担在我们两肩……挥舞起锐利的剑,冲杀向敌人的胸前,报了民族仇,偿了我的愿,死有何憾,死有何怨!”

  7时15分,赵新立来了;7时18分,崔金品在家属的陪同下拄着拐杖来了;7时20分,赵金典坐着轮椅来了……9位29军老兵先后来到卢沟桥前,这是“七七事变”70年后卢沟桥守军29军老兵的第一次重聚。

  老兵们拉着手,回忆当年的军旅生涯,畅谈退伍后的生活,感慨万千。“崔金品、赵金典我们仨是河南的兵,后来都回到了老家,一个在周口,一个在驻马店,我在许昌,可3个人就没见过,也不知道音讯。”赵新立告诉记者,能和老战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重逢,高兴得“年轻了几十岁”。

  上午8时,卢沟桥“卢沟晓月”碑亭前。“立正,稍息,向右看齐!”9位白发苍苍的老兵一字排开,操练起70年前的动作。

  “敬礼!”一声令下,9位老兵都颤巍巍举起右手,缓缓敬起军礼。现场游客和媒体记者爆发出长久的掌声。这个军礼,是献给70年前在卢沟桥上浴血奋战的29军战友的,这个军礼,也是献给在8年抗战中牺牲的所有中国军人的。

  这次卢沟桥抗战老兵重归故地活动是由北京作家方军、“中国918爱国网”总编吴祖康、河南摄影师张国通等人发起的。这些老兵年龄最大的已经94岁,最小的也有88岁,不少人因年事已高,身体欠佳,但听说要和老战友重逢,都坚持要来,崔金品甚至签下了“生死状”,说什么也得来北京参加这次活动。

  当年29军老兵今何在?

  7月2日,本报报道河南仍有两名29军老兵在世的消息之后,许多读者致电记者提供其他仍在世29军老兵的消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陆至少仍有15名29军老兵健在。参加7月7日老兵重聚活动的9位老兵是:

  李鸿斌,今年87岁,现居江苏南京。1936年年底参加29军军事训练团,淮海战役时随部队起义,成为人民解放军一员。
  张可宗,今年87岁,现居重庆。1934年5月参加29军132师特务团工兵营。1949年6月,张可宗从国民党军队退役后辗转到重庆定居。
  孙敬生,今年93岁,现居天津市河西区。1935年参加29军37师217团机枪连,淮海战役中,随队伍起义参加人民解放军,后来到天津市工作。
  马步先,今年87岁,现居北京市朝阳区。17岁时参加29军37师110旅219团,“七七事变”时曾在卢沟桥上与日寇展开激战。1949年脱离国民党军队,后在北京工作。
  沈甸之,今年87岁,祖籍河南郾城,现居北京。1935年参加29军学兵连,后脱离29军,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夏县抗日游击队,1983年5月副军职离休。
  吴江平,今年94岁,祖籍山东,现居北京。1936年参加29军军训团特种兵三大队,1938年奔赴延安,解放后曾在国家体委等单位工作。
  崔金品,今年90岁,现居河南项城。1935年加入29军37师特务团,淮海战役时随部队投诚起义,后因腿伤返乡务农。
  赵金典,今年88岁,现居河南西平。1935年参加了29军37师特务团,1944年回乡务农。
  赵新立,今年89岁,现居住于河南许昌,1935年参加29军38师28团,任军医。

  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参加活动的29军老兵有:

  马玉槐,今年90岁,现居北京。1935年参加29军109旅217团,29军撤退平津后留在冀中地区抗战,后参加解放军,解放后在北京工作。
  魏国柱,今年90岁,现居河南郑州。1931年参加29军132师,曾任冯玉祥的警卫员、上尉军需官等职。
  宋振恒,今年94岁,现居河南郑州。14岁时进入开封通讯学校,后任29军军部通讯组组长、电台台长等职。
  王德修,今年88岁,现居河南商丘。1936年参加29军,曾任吉星文团长的警卫员。
  陈岸锦,今年84岁,现居河南信阳。1936年参加29军,在394团任通信兵,解放战争时期返乡。
  李明喜,今年89岁,现居河南沈丘县。18岁时参加29军,解放战争时返乡。

  老兵口中的卢沟桥抗战

  1937年6月,北平的气氛异常紧张,驻扎在平津地区的中日军队形成对峙之势,冲突不断发生。当时驻守在宛平县城的马步先已经感觉到了战争的临近:驻丰台的日军几乎天天在卢沟桥附近演习。1937年7月7日晚上10时40分许,一阵枪声将正在卢沟桥下永定河岸阵地休息的马步先惊醒,这个河北青年当时也许不会料到,长达8年的抗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县城,随后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29军将士奋起抵抗。在战斗最为激烈的卢沟桥,日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铁路桥和回龙庙,守卫卢沟桥的29军伤亡惨重。当时在37师217团机枪连任班长的孙敬生随军驻扎在长辛店。“日军的炮弹雨点般地落在阵地上,附近菜田里的蔬菜叶子都被震掉了,很多战士都被炸成碎片。”面对优势兵力的日军,孙敬生所在的连队仅有6挺机枪和6门迫击炮,但他们毫无畏惧,奋勇还击。

  17岁的李鸿斌当时在南苑军训团当学员,日军向南苑发起攻击后,李鸿斌和学生军战友们立刻投入了战斗。“我们打退了敌人的3次进攻,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1700多人剩下不足三分之一。”7月28日,南苑失守。

  与此同时,日军向天津的进攻非常猛烈。“28日凌晨,日军进攻老站,但我们部队情绪很高涨,大家都要求上阵杀敌。”赵新立告诉记者,上午7时许,29军通过反击,将日军赶出了天津老站。

  但局部胜利不能挽救整个战役的失利,29军被迫撤离平津。28日下午,132师特务团的张可宗等人保护师长赵登禹撤退。途经大红门时和日军遭遇,赵登禹身上多处中弹。临终前,他告诉张可宗等士兵:“回去告诉我母亲,儿子尽忠不能尽孝了!”赵登禹殉国时,年仅39岁。同一天,29军副军长佟麟阁也壮烈殉国,年仅45岁。

  平津战斗结束后,崔金品、赵金典、马步先、孙敬生等人随部队南撤,先后参加了各个战役,最终,他们迎来了8年抗战的最终胜利。站在卢沟桥上,赵金典老人感慨:“我们看到了胜利的那一天,还活到了今天,那些兄弟们都没有啊!”

  难忘七七珍爱和平

  7月7日,一场名为《难忘七七珍爱和平》的史料展在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9位29军的老兵在重聚卢沟桥后,参加了史料展的开幕式。上万国人在此回顾历史,缅怀抗战英烈,包括赵登禹将军的女儿赵学芬、佟麟阁将军的儿子佟平、吉星文的儿子吉民立等在内的多位抗战名将的后人也赶到了现场。

  这次展览首次展出了抗日将领吉星文(河南扶沟人)当年用过的大刀。现居台湾的吉民立特意赶到北京参加活动。得知记者是从河南来的,他高兴地说:“我非常想念河南,我打算明年回河南看一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周质平先生带着几十名外国学生也来到卢沟桥参观。他说:“这段历史,不仅中国人要牢记,也应该让外国人知道。”

  当天,新华社、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东森电视台、日本NHK、西日本新闻社等50多家媒体都对29军老兵重聚活动和史料展进行了报道。东森电视台的一位记者说,“七七事变”是个特殊的日子,在台湾,每年的这一天也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西日本新闻社记者傍示文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日本记者都知道这件事(指‘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来采访报道,就是不忘过去悲惨的历史,不让历史的错误重演。”

  70年前的7月7日,守卫在卢沟桥的29军营长金振中(河南固始人)率部打响了抗战第一枪。如今,他的骨灰就埋在卢沟桥下。上午10时许,一些市民自发地在金振中营长的墓前摆上了鲜花,一簇簇鲜花围成了一个心形的圆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