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说明:“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通过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一,卢沟桥事变在抗日战争历史中的印记及其作用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横跨永定河,始建于金朝大定29年(1189年),于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是出入北京的要道。卢沟桥东侧四公里处的丰台,是平汉铁路与北宁铁路的交结点。西南约三公里的长辛店是平汉铁路北段的重镇。卢沟桥是华北和华中之间是交通咽喉、北平西南的门户。

    1937年7月7日夜,驻北平丰台日军在卢沟桥附近借“军事演习”之名,向中国驻军挑衅,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绝后,即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第29军奋起抵抗。“七七事变”爆发。

    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又叫“七七事变”。不少日本人学者因侵华战争时的称呼习惯仍然叫:“支那事变”。“卢沟桥事变”在中日交往的历史长河中意义重大,是最多出现在中日历史问题研究学者论文中的词汇。她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浓缩于五点上:

    1,“七七事变”绝非偶发,而是日本人蓄谋已久的。8月,淞沪抗战爆发。

    2,日本国所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3,中国国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4,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爆发点。

    5,日本军国主义走向灭亡的开端。
 
    纵观历史长河中的“卢沟桥事变”作为战争在某个阶段的爆发地,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标记。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迅速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的侵略魔爪伸到长城一线,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1933年中国军队的长城抗战,1935年“12•9运动”的怒吼,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帝国主义的本性是不能改变的。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全国抗战。

    北平虽然于1937年7月底沦陷了,但人民的反抗斗争却从未停止过。

    29军是最先抵抗日军的中国军队之一。抵抗,是指在卢沟桥的作战。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29军(后改编成其它番号)官兵在抗战各个战场上一直前赴后继、英勇作战。宋哲元、赵登禹、佟麟阁和张自忠将军等29军抗日将领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相传。

    70年过去了,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卢沟桥上见到亲历当年战争的29军官兵。

    70年过去了,在世的29军官兵本人最大的愿望也是重聚卢沟桥、面对历史长河!

    29军老兵为什么想去呢?他们多数人一生甚至连一块纪念抗战胜利的徽章都没有。

    人民群众为什么希望29军老兵们去卢沟桥亮相呢?人民大众是最先没有政治界限的群体,他们认可的是曾经在抗日战争中为了国家的利益同侵华日军血战过的英雄们。

 

照片说明:“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在前门牌楼前行进
照片说明:“七七事变”后开进北平的侵华日军
照片说明:“七七事变”后大日本军北平入城司令布告

照片说明:“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夕和侵华日军对峙的29军士兵


  二,毛主席说:“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今年是“卢沟桥事变”70年的纪念日,本人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中的“现代抗战文学作家”专门邀请在中国大陆境内的,亲历70年前“七七事变”的9位29军老兵重聚卢沟桥。在各界朋友的帮助之下,实在没有想到,这个梦想已经成为了现实!

  今年三月,我在人民网日本版撰文《关于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70周年的设想》。

  文章开头我这样写到:

  “我刚刚想起一个策划,提供给关心抗战历史的各界朋友们参考。

  谓之“设想”,就是“梦想”。今年,应该利用纪念“卢沟桥事变”70周年的机会,把29军仅存几位老兵最后一次推到前台,隆重亮相。我认为,这是纪念为国捐躯的抗战将士们最好的方法。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设想。但是,如果我们十几亿国人甚至连这样的“梦境”都没有的话,岂不是愧对当年流血牺牲、与侵华日军血肉相拼中国军人们?
 
  两年前的事情,大家可能记忆犹新。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英国的伦敦、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法国的巴黎和诺曼底、波兰的华沙、俄国的莫斯科,美国的华盛顿老兵都有与各国首脑阅兵庆祝的景象。我们中国的反法西斯老兵难道就比外国人低一等吗?我们中国的老兵难道就不值得尊敬吗?历史上,我们中国军队同外国入侵群体的血肉相拼难道不值一提吗?

  我们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军队即使当时有区别,事隔62载他们的荣誉还有区别吗?

  今年是“七七事变”70周年的日子。70年前镇守北平的29军官兵有十万之众,军长宋哲元。不管胜败,29军毕竟勇敢地同侵华日军作战了。从此,全面抗战爆发。70年过去了,今天,29军在世的老兵不过七、八。我设想,号召各地媒体共同出力,把仅存几位29军老兵请到卢沟桥去,让我们共同进行‘本世纪最后一次对卢沟桥事变相关老兵的采访’。”

  以上,为当时发表在人民网日本版上相关“设想”的节录。

  谓之“设想”对于笔者来说就是“梦想”。梦想就是不能实现的设想。

  万万不曾想,第一个认为“可行”的是人民网日本版的记者陈建军先生。他认为只要有企业赞助,这样的梦想并不难实现,因为举办活动是需要费用的。陈记者这样和我说,我仍然将信将疑。

  第二位认为可行的是河南摄影家张国通先生,他专门从河南来到我家,探讨可能性。

  第三位出现的是广州“国威”集团,他们不但愿意资助29军老兵从全国各地到北京卢沟桥聚会的费用,而且,希望在几年之内逐一采访在中国境内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幸存老兵。

  第四位是我的老朋友,南京抗日战争史料馆的馆长吴先斌先生和南京记者文心。他们不但支持我的设想,而且,陪同住在南京的29军老兵李鸿斌先生前来参会。

  第五位是9•18网站的吴祖康先生,他提出的最好的建议,是给每一位29军老兵和29军家属胸前做出胸标,这样老兵的姓名、身份,一目了然。

  第六位愿意为抗战老兵献力的是北京“我爱老兵”协会的韦女士,她的协会数年来资助曾经参加抗日战争的老兵120人,有160位来自全国各地(及其世界各地的华人)的普通人,每月从自己的薪水或生活费中拿出钱财资助丧失劳动能力的抗战老兵。这次,在卢沟桥上给29军老兵献上的鲜花,就是她代表“我爱老兵协会”的朋友们购买的。

  第七位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叫尹超。这个朝气蓬勃谈笑风生的人物不但希望参与,而且,他还带来数台大小汽车。在诺大的北京城,光凭我一个走下工作岗位的人完成一个“伟大的历史的壮举”无外乎是天方夜谭。有了大家的帮助,曾经在诺曼底、华盛顿、斯大林格勒、伦敦等反法西斯战场举办过的举世闻名的纪念活动在中国的卢沟桥也会成为现实。

  第八位,是我的朋友熊海平,没有他机智灵活的帮助,会有很多困难。

  第九位,我印象中的人物,应该叫李雷。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也是热心人。和他一起来的有十几个年轻人,朝气蓬勃的。我感觉,每个人都是指挥者,每个人都是参与者。

  第十位是我朋友,上校军衔的余斌。笑呵呵的他介绍了29军的88岁的沈甸之。

  第十一位,是我的朋友金铮先生,他事先也认为29军老兵事隔70年重登卢沟桥可行。 

  第十二位出现的是媒体,在“七七事变”70周年纪念日之前,凤凰网、人民网、《重庆晚报》、河南《大河报》等媒体已经做了大量的宣传。很多河南籍29军老兵都是看了《大河报》的朱金中记者的报道而申请来卢沟桥参加活动的。在7月6日,与我接触的媒体已经有几十家了。我想完全是“29军老兵事隔70年重聚卢沟桥”这个事件本身具备新闻性、时代感和历史的意义。所以,事件本身把几十家媒体召集到了北京卢沟桥。

  第十三在西方人眼里是一个倒霉的数字,一群命运极为坎坷的特殊的人群群体,可能就因为这个数字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们是60多年前,被侵华日军强掳日本幸存回国的劳工。中国幸存劳工协会的主席是80岁的李良杰先生,其余幸存劳工有90岁的赵忠义、78岁的赵宗仁、81岁的张世杰、72岁的关德印、83岁的马得志、83岁的尹文成等人。他们给29军老兵准备了丝绸做的大红花,准备在卢沟桥上逐一敬献。

  ??遗憾,没成。

  这些幸存劳工的人生逻辑是:

  “如果,当年没有国民革命军第29军在国内同日军浴血奋战,我们这些被强掳日本国做牛马的中国劳工将无人可以幸免于难。我们的骨头将化作微风下永远愤怒摇动的花。”

  第十四位支持者是《解放军出版社》的兰草编辑和《解放军报》的丁增义记者。

  第十五位出现的是最重大报纸《北京日报》。70年前的“卢沟桥事变”当然发生在北京,从此,全中国走向水深火热的战火之中。《北京日报》在“七七事变”前就对我进行了专访,2007年7月6日,《北京日报》以“方军追访抗战最后一批人”为标题发表整版的采访记录。文章开头第一段的文字是:

  “也就是在明天上午,作家方军和摄影家张国通一起,将搀扶29军9位老兵完成他们时隔70年之宿怨??重登卢沟桥。方军说,这极有可能是“七七事变”70年来最后一张写真。明天,29军老兵在卢沟桥上的合影,将是中国人民纪念“卢沟桥事变”70年及抗日战争胜利62年最精彩的照片之一。”

  众多媒体的出现,我并不感到惊讶。我1984年,在日本读卖新闻北京分社工作。我现在一直在中国作家协会以现代抗战文学作家的身份出现,我一直认为我也是一支媒体。但是,众多媒体出现在我所发起的“七七事变”70年的纪念活动里,我多少有些吃惊。

  最为支持这项活动的是29军家属。无论从民族感情、政治渊源、家族传统、血脉相承和文化传统,他们都应该是强有力的支持一方。这些人物是29军赵登禹将军的女儿赵学芬,29军戈定远将军的儿子戈斌,29军佟麟阁将军的儿子佟兵,29军军长宋哲元的亲属李惠兰,29军何基沣将军的女儿何文、何瑗,29军冯治安的女儿冯炳如,西北军孟庆山将军的儿子孟迅,原西北军将领孙连仲将军的亲属孙大伟,29军第二教导团的教育长尹心田将军的儿子尹家衡,金振中营长家属金天愚,张克侠将军家属张权等人。这些人物不但事先支持我的主张,而且,他们从国外和祖国各地赶到北京,事先赶到卢沟桥。在“七七事变”70年纪念日里,这些29军家属都和29军9位老兵一起登上了卢沟桥。我本来是准备请29军家属派代表讲几句话的,十分可惜,没有能成。
 
  最为重要的人物,是位于北京卢沟桥旁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馆长沈强。我认为他的态度应该是与他身份相符、不但具有现实的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沈强馆长在看了我写给他的报告后明确表态:“我支持你的行为!”

  沈强馆长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外交的口吻推脱与这一历史时刻会面的任何干系;这并不妨碍他的升迁及其对现实地位构成冲击。换一句话说,他可以和民间行为丝毫不搭界。

  他谈了三点意见:

  “一,人证、物证、口述史,是战争博物馆的三要素,你这次接待29军老兵机会难得,应该尽可能地做采访,留下口述史的资料。没人,我给你派人。有什么困难说话。

  二,早8:00,你组织的29军老兵70年后重聚卢沟桥是民间行为。我欢迎你们9:30,参加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组织的纪念“七七事变”70年的大型活动。我在会场给29军老兵及29军家属留下50个座位。

  三,你虽然不在工作岗位了,也是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职工。29军老兵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加活动,我就应该考虑他们的安全问题。这些耄耋老人不但是历史的见证者,而且,是战争的幸存者。我已经安排了医务人员及救护车,老人们一旦有健康问题,我们共同承担:欢迎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和保护他们的义务。”

  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沈强是我尊重的人物。我之所以尊重他,是因为他为人正直。

  在“七七事变”70年的历史时刻,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沈强和29军老兵握手、照相。我认为,到了2037年,也就是“卢沟桥事变”100周年的时候,这些照片也是历史的经典照片。“事隔70年,老兵重聚战争故地”,这在我们人类的战争历史上不但是奇观,而且,9名古稀老兵所体现出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作为战争博物馆在历史某个时段的馆长与参战幸存军人握手,不但光荣、符合时宜、恰倒好处,而且,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身份相符。

  其实,在历史面前,某个人物的出现与否无足轻重。

  而握手的一瞬间,他代表的就是国家、是民族、是历史、是正义、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他代表的是中国民众,代表百年战争博物馆,在和亲历70年前“七七事变”的29军将士握手。

  中国有句古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理解大意说的是:卢沟桥、宛平城、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张自忠路,属于“铁打的营盘”范畴。

  “铁打的营盘”还衬托着中国的自然界、地理地貌,映照着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而“流水的兵”的意思,在此处,我理解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的关键时刻、历史人物的表现。历史事件是在无数历史机遇所构造的舞台上演绎的,在卢沟桥上表演过的人物,全部会被历史铭刻;不管他是英雄、叛徒、强盗、列强、难民、士绅、游侠、贪官、皇帝、污吏、文人、墨客、百姓、士兵、将军、馆长……。

  笔者认为事隔70年,重新集合29军老兵,及29军将士家属到卢沟桥的意义有四:

  这是“卢沟桥事变”70年来最后一张写真。

  这是抗日战争胜利62年来最后一张有战争亲历者出现的场面。

  这是中日战争活着的参战者最后一次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亮相。

  这是中国政府军官兵在战争发祥地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向祖国、人民、历史敬礼。

 

照片说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年普京和老战士们在一起
照片说明:“七七事变”70年29军家属在卢沟桥上合影(作家民子摄影)

照片说明:29军老兵事隔70载举家进京纪念“七七事变”(成艳 摄影)


  三,29军老兵事隔70年重访北京城

  这次29军老兵重聚卢沟桥,赞助商是广州“国威”集团。

  老兵最早到北京卢沟桥饭店入住的是河南来的崔金品和赵金典。

  在河南摄影家张国通的带领下,这两家人共20余口子,老的老、小的小,浩浩荡荡从河南项城出发了。因为是事隔70年再没有到过北京,所以,他们老少四代人都来了!

  根据张国通的感叹我才知道,在郑州火车站,由于老人走不动,所有的人都同意“放弃进京”了!也许是苍天有眼,所有的车站、码头,人们听说:“70年前的29军老兵,去卢沟桥?!”都感到“天方夜谭就展现在眼前了!”不但史无前例,而且闻所未闻!“70年前的老头儿还活着?”所以,大家一路帮助、鼓励29军祖孙四代完成这一伟大的壮举。

  在北京西客站,尹超和我去接站。尹超准备了三辆汽车。

  我按照“国威”集团的指示,事先买好两把轮椅。

  在站台上,问题接踵而至。90岁的崔金品和88岁的赵金典老人的夫人,都过了90岁!都是小脚!她们也是行动不便!难呀!一般人从西客站出站都气喘吁吁,更何况古稀老人。

  我背了赵金典的老伴儿。她年龄90,体重大概有只65斤。

  更让我惊讶的是,我第二天早晨去看90岁的崔金品和88岁的赵金典。赵金典一家(赵金典、老伴儿和67岁的儿子)居然不会使用卫生洁具!他们的粪便都在便桶里留着!气味冲天。我告诉老赵一家,便桶上有个按钮,只要是按一下,干净的水“哗”得一声冲洗,一切就都干净了。

  老实巴交的赵金典是中国抗日战争参战军人的典型代表。他因为在70年前没有给武装到牙齿的外国侵略者跪下,而是选择拿起刀枪。所以他到今天都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赵金典说,70年前他守卫颐和园,他所在的部队是29军手枪营,他们当时一人一把29军大片刀,一人一个德国产20响驳壳枪。赵金典对我说,70年来,他再没有来过北京。

  赵金典的家属说:“从来没有进过城,上县里也只住一晚收三元钱的车马店。”

  我了解到,70年来,赵金典没有享受任何国家补贴,没有领到任何相关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章,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在这之前,没有任何记者采访过他,地方政府的领导没有看过他一次;地方小学的学生们完全不知道他值得尊重,而在路边给他采一只野花。今天,花前月下幸福的恋爱者、享受现代丰厚物质财富的人们、不用恐惧战火灾难的幸运人群,甚至连丝毫的可能都不存在,那就是:

  ??想起他!这个连卫生洁具都没有见过的29军老兵。

  7月4日开始,老兵逐渐来北京卢沟桥饭店报到。

  非常有意思的是,7月6日,我还和香港电视台主持人李家文一起,采访了从河南来的88岁的赵新立老人。赵新立老人没有领到抗日战争胜利60年的纪念章,但是,他大大小小的带来了他一生全部的战争奖章,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帽徽和大尉军衔肩章。赵新立1935年参加29军,亲历“卢沟桥事变”相关军事战役。他在中国政府军当到上尉军衔的军官。1948年,他的部队起义以后,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军衔当到大尉军官。

  在香港电视台的镜头前,我和李家文记者交相向他提问。

  “今天,来了这么多位29军老兵,您做何感想?”她问。

  88岁的赵新立老人,他说:“事隔70年,枪林弹雨还能活到今天,不敢想。今天,我还能看见当年为了祖国浴血奋战的战友,心情激动,年轻了几十岁。”

  我问88岁的29军老兵赵新立:“你当过国军的上尉军官,也当过共军的大尉军官,你自己认为当什么样的军官最光荣?”

  我一边提问,一边把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他的大尉肩章给他按上。
赵新立老人迟疑了一下,他回答:“国难当头,我打日本最光荣!”

  九名29军老兵,最大的年龄94岁,最小的88岁。他们其中的一半人物我采访过,这次通过简单的接触,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生途径以知识划分”。也就是知识,才能决定人生的命运、左右心路历程、大致在暗中操纵了人的一生。??拿赵新立举例,他在部队是军医,他所学习的知识就左右了他从“卢沟桥事变”以后70年的人生道路,还有健康。

  88岁的马步先、94岁的吴江平、88岁的沈典之、93岁的孙敬生、88岁的李鸿斌先生是知识类的人物。他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文明之中。而90岁的崔金品、88岁的赵金典享受着乡村最清洁的空气、迎接清晨最早的曙光、吃田地采摘的最新鲜的蔬菜、瓜果和粮食、沉浸在乡村最朴实的田园风光中。

  只有88岁的张可宗,他两头儿都不沾,他左脚在城市、右脚在乡村、每月210。

  7月6日晚,我在卢沟桥饭店给29军老兵第二天登卢沟桥彩排。

  为了体现军人的风采,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敬礼!都是少不了的。

  在卢沟桥宾馆的大厅里,我招呼老兵们训练。事隔70年,这些老人听到我的口令后仍然是精神为之一振,稍息、立正、敬礼,是没有问题了。有问题的是报数,崔金品、赵金典都用拐棍,而且,他们的耳朵很聋。报数时只要报到他们那里,就要停下来。

  彩排还有一个问题,我对29军老兵们说:“明天,外国记者、境外媒体、日本记者会来不少,他们一定会问关于战争的问题。”

  29军老兵回答几乎一致:“我们亲历过残酷的战争,我们希望中日之间不再有战争。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子孙再拿起刀枪,走进战火纷飞。当然,外国侵略者再闯入我们的土地、我们的生活、烧杀抢掠,那就另当别论。”

  我感到人到古稀,生活哲理自然都是警世恒言。我和29军老兵只是萍水相逢地完成一项流芳百世的历史使命:“体现29军军人们的爱国风采!”所以,我对于他们想表达的思想崇拜备至。只不过,我是有目的地启发古稀老人思维,29军老兵们却是自然的流露。

  我从小就会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中国人对于这首歌曲简直是脍炙人口、人人皆知。从1931年,中国东北迅速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33年日本的侵略魔爪又伸到长城一线,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1935年12•9学生运动的怒吼,1936年西安事变,杨虎城、张学良逼蒋抗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1937年,中国人民不愿意当亡国奴、就期盼着有一只军队以英雄的壮举登场,而手舞大刀的29军官兵们就填补了这一历史的空白!

  “沧海桑田”说的是自然界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朝代的更迭、世事的变迁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变迁。??惟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雕凿上石碑文字、哼唱于乡间舞台、世代相传、名垂千古。

  70年前的七七事变中,29军的血是为中华民族流的。

  29军的爱国精神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并存。

照片说明:赵金典由尹超、张国通推着,笔者背着赵金典老伴儿出站(成艳记者摄影)
照片说明:88岁的29军赵金典和他的家(张国通摄影)
照片说明:88岁当过原29军上尉军官、解放军大尉军官的赵新立(成艳记者摄影)

照片说明:亲历“七七事变”的29军老兵70年后重聚卢沟桥(张国通摄影)


  四,到2037年“卢沟桥事变”100周年的时候同样有价值的照片

  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上空阴霾遍地、苍天欲哭无泪。从那一天起,中国就开始陷入战争的灾难中,炮声、枪声、士兵们血肉相拼的格斗声,声声震撼着无数母亲的心弦!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无数生灵涂炭!那时留下的照片确实是满目创痍、一片萧条。

  我研究卢沟桥事变十几年,我发现,70年前七七事变以后北平的照片全是侵华日军照的。虽然日军打的是太阳旗,但是,这些历史照片中竟然没有一张是阳光明媚的!

  2007年7月7日,阳光明媚,空气湿润,800里华北平原碧绿尽收眼底;连风都是和平的,群鸟的歌唱都充满自由的喜悦,晴朗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北京电视台在7月2日还在播放这样的信息:“最近一周天天有雨。”我听了这样的消息自然心惊肉跳。我组织一群古稀老人重登“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桥,如果阴雨绵绵,不提摔伤一位了,就是“苍天阴郁”,和“一片雨伞”,该有多么扫兴。

  谁知,苍天有眼,七七事变70周年早晨7点,火红的骄阳已经挂在古桥的上空了!

  亲历70年前“七七事变”的29军老兵们在人流的簇拥下,现身卢沟桥了!

  连电视记者一起、数到文字记者;从中国记者到外国记者,记者应该去了百八十人。卢沟桥建桥800年了,卢沟桥老人应该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记者群体。

  我把29军老兵集合在卢沟桥东端桥头。我当过记者,我知道29军老兵群体应该在卢沟桥中央位置,他们身后应该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卢沟晓月”的石碑、石亭。在照片里需要有层次的近景和远景。那么,远景应该是巍峨矗立的宛平城城墙和城楼。

  29军老兵不但代表现在,而且,代表70年前,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

  有乾隆皇帝御笔“卢沟晓月”的石碑、石亭,代表的是270年前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宛平城城墙和城楼代表800年中国的沧桑岁月,和5000年中国的文明。

  我深深知道,有了这个层次出现,2037年,“七七事变”百年的时候照片也珍贵!

  我对29军老兵大声喊到:“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

  老兵们一个个挺胸抬头,目光坚定。老兵们表现的是一种热爱祖国的精神。

  “七七事变”70年纪念日当天,到卢沟桥的29军幸存老兵有:

  88岁的李鸿斌,现居江苏南京。1936年年底参加29军军事训练团,淮海战役时随部队起义,成为人民解放军一员。

  88岁的张可宗,现居重庆。1934年5月参加29军132师特务团工兵营。1949年6月,张可宗从国民党军队退役后辗转到重庆定居。

  93岁的孙敬生,现居天津市河西区。1935年参加29军37师217团机枪连,淮海战役中,随队伍起义参加人民解放军,后来到天津市工作。

  88岁马步先,现居北京市海淀区清河。17岁时参加29军37师110旅219团,“七七事变”时曾在卢沟桥上与日寇展开激战。1949年脱离国民党军队,后在北京工作。

  88岁沈甸之,祖籍河南郾城,现居北京。1935年参加29军学兵连,后脱离29军,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夏县抗日游击队,1983年5月副军职离休。

  94岁的吴江平,祖籍山东,现居北京。1936年参加29军军训团特种兵三大队,1938年奔赴延安,解放后曾在国家体委等单位工作。

  90岁的崔金品,现居河南项城。1935年加入29军37师特务团,淮海战役时随部队投诚起义,后因腿伤返乡务农。

  88岁的赵金典,现居河南西平。1935年参加了29军37师特务团,1944年回乡务农。

  88岁的赵新立,现居住于河南许昌。1935年参加29军38师28团,任军医。

  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参加活动的29军老兵有:

  90岁的马玉槐,现居北京。1935年参加29军109旅217团,29军撤退平津后留在冀中地区抗战,后参加解放军,解放后在北京工作。

  92岁的李昌,现在居住北京三里屯北8楼。1937年参加29军,在29军任军需官。

  90岁的魏国柱,现居河南郑州。1931年参加29军132师,曾任冯玉祥的警卫员、上尉军需官等职。

  94岁的宋振恒,现居河南郑州。14岁时进入开封通讯学校,后任29军军部通讯组组长、电视台台长等职。

  88岁的王德修,现居河南商丘。1936年参加29军,曾任吉星文团长的警卫员。

  84岁的陈岸锦,现居河南信阳。1936年参加29军,在394团任通信兵,解放战争时期返乡。

  91岁的降金宝,现居张家口怀安县才沟堡镇三街。降先生身体健康,现在还可以骑车。降先生是原29军骑兵师的骑兵,七七事变时还在永定河旁挖过战壕。

  89岁的李明喜,现居河南沈丘县。18岁时参加29军,解放战争时期时返乡。

  由于镜头里不能出现我,所以我在一边拢起双手,向29军老兵们大声喊到:

    “向,在抗日战争中,为了祖国而牺牲的军人们,??敬礼!”

  29军老兵们在100多镜头前庄严地举起了右手,向祖国、人民、历史敬礼!

  我安排29军老兵讲话。首先,是88岁的沈甸之发言。他拿出自己70年前作的诗,激动地朗诵了起来:“民族兴旺的命运,正担在我们的肩上,挥舞29军的大刀,冲杀到侵略者面前!报了民族仇,偿了我的愿,死有何憾,死有何怨!”

  沈甸之是知识分子,文化人,1935年他参加29军时是学生。1937年,他亲历卢沟桥事变的相关战争。1938年他去了延安,朱德的军队又送他去苏联莫斯科学习。1955年中国军队刚刚有军衔时他就是上校军衔。现在,他还是北京空军某部的顾问。

  第二名讲话的是94岁的吴江平,他把佟麟阁将军的儿子佟兵先生介绍给大家。

  第三名讲话的是88岁的张可宗老人。他先向前迈出一大步,庄严地向大家敬礼。他说:“外国侵略者还入侵中国的话,我还要用我的鲜血和生命保卫我们的祖国。”

  我两年前去重庆采访张可宗,他回忆:1937年,17岁在29军132师。师长赵登禹。“七七事变”,大雨。他腹部中弹,右臂又被子弹穿过。部队医生用枪刺刨开他的腹部的枪眼,用镊子夹住子弹头,取出。幸亏是遥远飞来的流弹,否则,会有更大的杀伤力。用缝衣服的线缝合后,依旧是大雨。腹部缠上裹腿用的布带,在大雨里接着行军。一边走,一边流血。直到现在,张可宗仍然是最健康的29军老兵之一。但是,他每月只能领取重庆市贫困人口的补助金210元。

  7月6日晚,张可宗对我说:希望第二天,在卢沟桥众多媒体面前表演“走正步”。在卢沟桥饭店,他真的走了个来回,像模像样的,一点儿不比今天年轻的军人们差。

  按照计划,应该由我带领29军老兵在卢沟桥上举起右臂呼喊三个口号。

  大家一直商议,应该先呼哪个,再呼哪个。这样在情绪逻辑上有递进的关系。

  7月6日晚的彩排中,所有老兵都振臂高呼了这三个口号,一次演练完成。
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回味70年前无数牺牲的军人,老兵们的振臂一呼以成定局。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90岁老兵崔金品逐渐体力不支、呈现昏厥迹象。如果没有人抱着他,他马上会躺下。人命关天,我马上宣布散会。我同时宣布,大家搀扶其余老兵们向抗日战争纪念馆移动,去参加国家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的活动。

  看着广州“国威”集团的小刘背29军老兵崔金品上救护车,我的心一下悬了起来。

  97岁的邯郸29军老兵韩立才不久前刚刚谢世。抢救他的警世恒言,简直是与时间赛跑。我一个走下工作岗位的人,为什么干国家相关应该做而不做的事情?您说?

  91岁的牡丹江军区副司令,独腿29军老兵王世江,在病榻上看完我写的发表在人民网日本版上的采访报道后,说了两个字:“很好”。两周后谢世。
88岁的独腿老兵付锡庆曾经是29军机枪手。七七事变,他在大红门不幸身中日军机枪5弹,爬回北平市区,截肢。解放后。他一直在天津扫大街。我对他的采访发表后,天津电视台特别邀请付锡庆和我做了一期访谈节目。不久,英雄付锡庆在贫困之中谢世。

  我去拜访过天津29军91岁老兵冯义田先生。他解放后,一直在天津种田。也就是七七事变70周年来临的初春的严寒料峭里,他在没有煤火寒冷的屋里谢世了!

  ……,……。

  我组织七七事变70年的纪念活动,请29军老兵事隔70年重登卢沟桥。难道会有29军老兵在如今和平的状态下,又在卢沟桥倒下吗?!我不敢想。

  为了重睹战争故地,90岁的崔金品和88岁的赵金典是立了生死状的。

  崔金品的生死状文字如下:“吾名崔金品,年逾九旬,河南项城人,自幼拜读四书五经。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辱我中华,遂立志报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吾家族兄弟五人相继投笔从戎,随国家军队开赴抗日疆场。面对民族、历史、祖宗、父老乡亲,我们流了鲜血、献出生命。我们家族堪称抗日救亡之家,我们问心无愧。斗转星移70载,再现康乾盛世;勿忘国耻,怀念牺牲军人。吾等重登战争故地卢沟桥,纯属自愿。老朽已是百病缠身。如若出现不测,子孙切记:与召集一方无涉。”

 

照片说明:人民把鲜花献给70年前在卢沟桥同日军作战的29军老兵们(张国通摄影)
照片说明:“七七事变”70年,29军老兵向中华民族敬最后的军礼(成艳记者摄影

照片说明:亲历70年前“七七事变”29军老兵向人民、历史敬最后的军礼(张国通摄影)


  五,抗日政府军军人在战争故地第一次集体亮相和最后一次敬礼

  作为现代抗战文学作家,我以我丰富的采访经验做出如下判断:“七七事变”70年,原中国政府军9名老兵在亲历70年前战争爆发地汇集,面对人民、面对历史,举手敬礼,这样的景象在中国近代史中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大会战22次,每一次作战都歼灭日军万人以上!“国民党军队”在日语中叫做“中国政府军”。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政府军参加重要战斗1100余次,小规模战斗38000余次,消灭日军100余万人,阵亡将士330万人,内有少将以上达150余名,将领以下之团、营、连、排长数以万计,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大会上讲话中说: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

  70年前的“七七事变”在抗日战争中,还算不上是什么大战役。但是,29军官兵在“七七事变”中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人的决心。而体现在29军军长宋哲元发布的训令,更是名垂史册:“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卢沟桥事变之后的22次大战役分别是:

  一,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二,忻口、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三,南京保卫战(1937年11月??12月12日)。四,徐州会战(1938年1月4日??5月19日)台儿庄大捷。五,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25日)。六,南昌会战(1939年3月17日??5月9日)。七,随枣会战(1939年4月30日??5月23日)。八,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7日)。九,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7日??10月8日)。十,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8日??1942年1月16日)。十一,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5日??1940年11月30日)。昆仑关大捷。十二,枣宜会战(1940 年5月??6月18日)。十三,豫南会战(1941年1月20日??2月10日)。十四,上高会战(1941年3月15日??4月2日)。十五,缅甸会战(1942年1月??5月)。十六,晋南(中条山)会战(1941年5月7日??6月)。十七,浙赣会战(1942年5月15日??8月30日)。十八,鄂西会战(1943年5月5日??6月8日)。十九,滇西及缅北反攻战役(1943年10月10日??1945年3月30日)。二十,常德会战(1943年11月2日??12月26日)。二十一,豫湘桂会战(1944年4月??1945年2月)。二十二,豫西、鄂北和湘西会战(1945年3月??6月)

  “七七事变”70年纪念日,我带领29军老兵参加了在卢沟桥上的重聚仪式后,我又带领他们参加了抗日战争纪念馆主办的纪念大会。所有老兵都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仿佛他们人生最期盼的一天、最光荣的一天在2007年7月7日实现了。他们没有领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证章,但是,北京青年尹超给他们一人做了一个水晶的证章。这个水晶证章高2007毫米,宽7?7厘米。正面雕刻“七七事变70周年”,反面雕刻“原国民革命军第29军110旅219团3营10连马步先”等。今年88岁的老兵马步先在70年前,刚好奉命驻防宛平城,守卫卢沟桥。当时的营长金振中面对侵华日军多次下的逐客令宣读29军司令部命令:

  “宛平城、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七七事变”70年纪念日中午,由出资邀请方广州“国威”集团在宛平城内“老北京饭庄”请客,慰问原29军9位老兵。“老北京饭庄”是宛平城内比较讲究的饭店,29军老兵分别在家属的搀扶下坐定,喝茶。

  一片锣鼓喧闹之中,有扣人心弦的武术硬气功表演。

  在一片碎玻璃上,气功师光着膀子躺下!

  气功师肚子上放一块大石头,用大锤砸!

  有十名曾经参加抗美援朝的解放军老军人来慰问29军老兵,他们站成一排引吭高歌:“我们的军队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90岁的崔金品由于健康不佳,刚刚送回宾馆,我的心还悬着。

  91岁的赵金典老婆在卢沟桥饭店没有人招呼吃饭,正饿着。

  88岁的马步先和女儿先走了。我心里七上八下,他健康没有什么问题吧?

  94岁的吴江平先生和我握握手说:“要不,我先回去了?岁数大啦!哈哈!”

  我又接到某学术团体三个电话:“29军老兵一律离开宛平城!马上!”

  我说:“老人们最大的94岁,最小的也88岁,风烛残年,要不,先吃完饭再说?”

  我是研究中日战争历史的,现在,我的研究课题逐渐往研究《中国的腐败和日本的腐败》方向漂移。尽管如此,我发现一个值得回味的历史现象:

  日本人还没有动手,中国人自己先打起来了。

  我的历史理论依据如下:抗日战争中有四大伪政权,东北的溥仪、内蒙的德王、华北的殷汝耕和南京的汪精卫。有300万伪军帮助日本人作战,光东北的伪军、警、宪、特,就超过日本关东军的人数,达到130万人。

  中国的早期抗战电影有一句经典台词人人皆之:“一百多鬼子,二百多伪军。”

  1937年,“七七事变”,有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伪军引路,在异国他乡的日军准确地袭击了29军各部。赵登禹将军一部失利,就是冀察政委会的汉奸潘毓桂等向日军报告我方部署造成的。我采访天津29军老兵付锡庆,他亲眼目睹,光赵登禹坐的汽车就中弹几百发!

  1937年,山东的韩复榘上将不打日军先在济南四处放火,还炸毁黄河大桥,影响撤退。

  1938年,日本人还没有到长沙,长沙大火先烧了千年古城!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哲学上说历史是:螺旋式上升、曲折式发展的。

  70年过去了,我怎么会在原地听到同样的声音:“29军从宛平城出去!”?

  为了尊重历史,研究历史,我把电话内容记录了下来。

  我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我观察到“七七事变”70年29军老兵重聚卢沟桥,重要电视台、新闻电影制片厂都没有去人拍摄。莺歌燕舞、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超女快男。??这不能怪他们。70年前“七七事变”,29军的影视图像留存至今的几乎是零;到了今天,历史又回到原点上;29军最后的影视图像依旧是零。我们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中华民族在海外的华裔拥有3000万人。29军昨天和今天的影视图像,很难让华人们看到了,??没有拍摄看什么?我们经常看到的影视图像是:侵华日军70年前拍摄的昭和十二年“支那事变”中,炮击宛平城驻军29军的镜头;我们心中保留的阴暗数字是:日军占领我们中国15年!我同胞伤亡3500万人!??70年前后之现象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就是这样:“七七事变”70年纪念日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了。

  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伴随着战争的历史走到今天的。

  中日关系的历史中有《日本侵华史》,还没有《中国侵略日本详记》。

  已往战争史的巨著,已经一本一本放进书架、放进博物馆、放进历史了。

  亲历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批人”也将是《抗日战争历史》最后的一页。

  是中国人民共同把“七七事变”70年29军老兵的最后一页详细记录了下来。

  29军老兵在卢沟桥上,面对历史、面对人民、面对祖国敬礼的精彩瞬间,将伴随爱国主义的精神融合在中华民族的永久历史中。

  在卢沟桥上,我们和29军老兵共同准备了三个口号。

    这三个口号是:

    中华民族万岁!抗日战争胜利万岁!为了祖国而牺牲的军人们,万岁!(中国作家协会作家  方军)

    人民网日本版  2007年12月04日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