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南京大屠杀”》在上引之后接着这样说:
即便如此,日本政府仍彻底地寻求和平解决,制定和平方案。这一和平方案日本方面作出了大幅度让步,完全放弃了满州事变以来日本的在华权益。1
此处所谓“大幅度让步”云云指的是“八?一三”以前。在《再审“南京大屠杀”》看来,日本“寻求和平”的努力是被8月9日大山勇夫中尉和斋藤屿藏一等兵的“被杀”而葬送的。的确,芦沟桥事变爆发,除了奋起反抗,中国已别无退路。7月17日蒋介石发表“最后的关头”,第二天他在日记中记下了抵抗的“决心”,表示对日本的这一最后手段也是“惟一”手段2。此条日记可见,“最后的关头”并不是政治家的表演。但蒋介石虽然私心也已决计抗日,但这是一种“义无再辱”的被迫。而且,当时中日之间的外交渠道并未中断,“最后的关头”发表的第三天,中国驻日大使许世英还访问了日本外相广田弘毅。不要说日方作出“大幅度让步”,只要不欺人太甚,当时的中国政府??即便受到在野力量要求抗日的压力,仍不愿与日本彻底决裂。
日军在华北迅速扩大战事已如前述,平津等地在7月末相继沦陷,大山勇夫等“被杀”之前,日本早已准备在上海等地开辟战场。在7月29日日军最高层制定的作战计划中,“上海附近”已被列入“依情况”而开战的地区之一3。8月4日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向军令部建议:“鉴于情势逼迫,应将特别陆战队逐渐隐秘地派往上海。”8月8日第三舰队“基于中央指示,为完成适应事态扩大的一切准备,进行新的兵力部署。”4也就是说,大山勇夫不过是个导火索,没有大山,也会有小山,或其他什么替代物。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确实也在“寻求和平”,在大山勇夫等“被杀”稍前,日本政府确实拟订了“和平方案”,但这个方案只是和日军同步的双管齐下中的一管,与《再审“南京大屠杀”》所谓的“大幅度让步”毫不相干:
(8月6日夕)
一、政治方面
(一)支那在委婉之间保证今后不将满州国作为问题5
(二)日中间缔结防共协定(非武装地带内之防共当然必须实现,在同地带须特别严加取缔)
(三)由停战条件而消解冀东冀察之外,日本就内蒙及绥远方面与南京交涉,南京须容许我方的正当要求,从同方面排除南京的势力
(四)支那须在全国严厉取缔抗日、排日,彻底实行邦交敦睦令6
此案另有“军事方面”“经济方面”,态度与“政治方面”无异,不俱引。国民政府放弃东北,一味剿共,久已为士议??国人情绪的一个指标??不容7,在前一年又刚刚激起兵变,蒋介石得以释还,也是因为向天下人做了抗日容共的保证。尤其是“七?七”以后事态的演进,使蒋介石更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政治承诺。日本要求承认“满州国”??不论是明确的还是“委婉的”,要求防共,要求厉禁抗日,要求从内蒙绥远“排除南京的势力”,也就是说要求把中国全土都变成大大小小的“满州国”,不要说这些要求的全部,即使其中任何一条,对中国政府和蒋本人而言,都已完全超过了能接受的底线8。如果这也算“大幅度让步”,那天下何有不让步之事?
大概是前年,日本女作家上坂冬子出了一本新书,题目口气很大,叫《我は苦?の道を行く》。抽出一看,封面在正题之外还有一行小字:“汪兆?の真?”。当时脑中就冒出了“原来如此”四个字。这种书不在我的罗致范围之内,可只售半价,而书品很好,几乎是全新的,所以还是买下了。书前除了汪本人的照片、书影,还有不少在美国、香港、印尼的汪氏后代的照片。读后才知道书名本有来历,是意译汪离重庆时留给蒋介石的八个字“君为安易,我任艰难”的后四个字。书中对汪氏充满了哀惋同情,对他一生的总评为“革命家”和“爱国者”。(因觉得此书用处不大,回沪时没有携回,故请恕无法按规范注明页码。)上坂女士和一些气味相投的日本人这样看不奇怪,可惜在中国汪氏跨出的那一步触犯的是绝对的禁忌??从这点上说“艰难”两字并不过分,国人,不论是受过爱国主义教育的今人,还是大宋之民,明遗民,民国民,绝无“设身处地”的“体谅”可能。所以,上了这条“苦难之路”,纵然有“革命家”的资本,得到的也只能是身败名裂。汪精卫如此,秦桧、吴三桂莫不如此。忽然离题万里地说这些,意思是:《再审“南京大屠杀”》以为的“大幅度让步”,汪精卫们会接受,尧都舜壤的赤子绝不会接受。
4月30日
(原载《史林》2002年第3期)
1 竹本忠雄、大原康男著,日本会?国???委?会?集《再?“南京大虐?”??世界に?ぇる日本の冤罪》,?京,明成社2000年11月25日第1版,第18页。
2 サンケィ新?社著《蒋介石秘?》(下),?京,サンケィ出版1985年10月31日改?特装版,第205页。
3 《中央??部ノ?支作??画》,臼井?美等解?《?代史?料》9《日中?争》2,?京,みすず?房1964年9月30日第1版,第25页。“统帅部”指参谋本部。
4 ?令部?《大???争海??史》,转引自防??防?研修所?史室?《支那事???作?》1,?京,朝?新?社1975年7月25日第1版,第257、258页。
5 有些著作引此条时在“支那”之后多出“承认满州国或……”几字,如秦郁彦著《日中?争史》,?京,河出?房新社1977年9月30日增?改?第3版,第227页。
6 《日支?交全般的?整案要?》,外?省?纂《日本外交年表?主要文?1840-1945》(下),?京,原?房1978年2月10日第6次印刷版,第367页。
7 可参拙文《中?大?的日本?》,《?史月刊》,台北,?史智?出版公司,2001年6月号。
8 当年12月日军攻击南京前夕,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曾在中日之间作调人,他向蒋介石转述的日方的条件,包括“承认满州国”等,与8月份日本的拟案大致一样,宋希濂从蒋的侍从秘书肖自诚那里听说:“陶德曼这次来京见委员长,是想由德国调停中日战争,他转达了日本所提停战条件六项:(一)承认伪满、内蒙独立;(二)扩大‘何梅协定’,规定华北为不驻兵区域;(三)扩大‘淞沪协定’非武装区;(四)中、日经济合作;(五)中、日共同防共;(六)根绝反日运动。委员长征询白崇禧、唐生智、顾祝同、徐永昌等人的意见,他们均表示可以接受。电商阎锡山,也表示赞同。委员长向陶德曼表示,可以将以上条件做谈判基础,但对日本不敢信任,日本说话可以不算数,德国是好朋友,要求德国须始终担任调人到底。”又说:“日本对中国的政策亦不希望进行长期战争,他是采取逐次吞并的策略;因而和平谈判的可能性颇大。如果谈判,总需要一些时间,日军在这期间大约不会进攻南京。这样,我们可利用这个机会把部队整顿充实一下。”宋希濂称:“这虽是肖自诚的话,实际上就是蒋介石的想法。”(宋希濂著《南京守城战役亲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二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22-23页。)白、唐、顾、徐、阎等都表示日方条件“可以接受”,时当上海守军崩溃的危急局面,与夏秋之际的情况完全不同,而且蒋想谈,也是想“利用机会”“充实”部队,可以说也是缓兵之计。所以此一时彼一时,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