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电影《集结号》的主人公谷子地,通过不懈努力,查实战友英勇牺牲的经过而使烈士获得正名,感人肺腑。如今有一位朝鲜战争中的老功臣,虽经浴血奋战九死一生,却由于特殊原因未能证实伤残经过,已潦倒半个多世纪。我作为他的战友和当年的战地记者,热切盼望恢复这位老功臣的本来面貌,让爱国主义的集结号响遍祖国每个角落!
  
惊心动魄的战斗功绩
  
  张少群,1928年生,1950年2月参加解放军,当年10月加入志愿军抗美援朝,历经五次重大战役,先后十多次被炮弹炸昏,因脑震荡引起思维障碍和视力损伤,发展成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因故未能享有残疾军人待遇,累及亲属,现已年过八旬,尚不知怎样才能渡过余生?

  张少群所在的志愿军第26军,是当美军逼近鸭绿江时仓促入朝参战的。在摄氏零下近40度的奇寒中,身上穿的还是南方部队的薄棉衣,头上戴的还是大檐帽,大批指战员尚未接敌就遭冻伤。77师231团参加围歼美王牌部队陆战第1师,首战东线黄草岭,断粮三天三夜,只吃了几个冰冻的生土豆,不少战士过于疲乏饥饿倒地昏睡,不知不觉就冻死在雪地里。有的战士受冻后急于烤火,血淋淋的手指脚趾和耳朵就往下掉。在长津湖战斗中,身为2营7连文化教员的张少群也成了战斗员,他冻僵了脚,副指导员文甫钱解开棉衣,把他的冻脚放进胸口焐暖,才恢复知觉。冻伤的脚不能穿鞋,就用缴获敌人的毛毯割碎后包起,坚持参加突击队。争夺长津湖机场时,他手握爆破筒冲进一架飞机,活捉了8名美军官兵。一次运送弹药,脚底被弹药箱的铁钉戳穿鲜血直流,仍咬牙将弹药送到前哨阵地。多次激战,编制一百五十余人的连队常常减员过半,有一回只剩七人,另一回只剩三人,组编后又重新投入战斗。

  因为作战机智勇敢,营教导员成长凯特地把张少群从连里调到营部,担任特种作战班的班长,侦察、捕俘、探路、增援、爆破、反坦克、传达命令、救护伤员、打扫战场、掩埋烈士等等,各种危险和艰苦的任务都干。他们持续几个月不能洗澡,虱子成堆,衣裤破得像拖把,满身伤痕。第四次战役中,因敌人的空中封锁造成断粮,张少群曾为一个连的精兵领路,穿越封锁线深入敌占区,顺利地从敌人的仓库中抢得了粮食;又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带着卫生员潜入汉城,奇迹般地搞到一批药品,使许多患了伤寒症的战友及时恢复了健康。在平康、金化、淮阳地区抗击战役中,张少群又带领一个班坚守上甘岭的五云里南山,奋力打退美军在18辆坦克掩护下的集团冲锋,还用苏制手雷炸毁敌坦克二辆,保护了主阵地的安全,全班荣立集体二等功,张少群还荣立个人二等功。

  从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到平、金、淮抗击战,相继五个战役,张少群经历了无数次大小战斗,多次轻伤不下火线,连续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平、金、淮抗击战役胜利结束,26军与15军换防。张少群作为交接骨干继续留在上甘岭阵地上达3个月,帮助新接防的兄弟部队熟悉地形、坑道和敌情,并配合作战。他曾被炮弹和炸弹屡屡炸昏,有时昏迷达半个小时才被救醒过来,就此埋下了脑病和眼病的深深隐患。交防任务完成后,他的双眼突然失明,靠战友搀扶着才回到原部队。
  
凄惨的残疾史
  
  1952年6月,26军入朝作战十九个月后轮换回国,暂驻安东(今丹东)地区。上级将张少群调到团部任文书。他常常头昏,有癫狂症状,眼病时好时坏,领导就派军医和机关干部,陪护他到26军留守处所在地的山东检查治疗。留守处卫生院的条件过于简陋,就转到莱阳第18陆军医院,又转往山东大学附设医院和山东维坊技术医院进行诊治,团领导还派政治处助理员李玉和远道看望慰问。张少群的头昏和视力障碍,是由于战场脑震荡引起的复杂病变,病根在颅内,几家医院一时都拿不出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在战地常用野菜和生土豆充饥伤了肠胃,开始胃出血,随着治疗时间超过一年半不见显效,张少群的心情突然变得极度抑郁,感到自己成了部队的包袱,对不起首长和战友的信任关怀,十分自责,便急于复员告别部队。当李玉和向领导汇报这一情况后,领导为了尊重本人的意愿,也就批准了他的要求。

  在办理复员手续时,从医院直接回乡,张少群出于“不想沾国家便宜”的朴素心愿,也因为思维障碍,没有提出鉴定伤残等级和领取伤残证明的申请。脑部伤残又不像肢体伤残那么明显,凭当时一般医院的技术水平,也未能把严重的抑郁表现确诊为脑震荡后遗症,只看成是一般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见的焦虑。此时的张少群,更没有意识到办理伤残证明对日后生活以至生存的必要性,只带着复员证,连青年团员的组织关系也没有转出(他是团政治处团支部副书记,李玉和为支部书记)。当时,部队远在东北边陲,联系不便,又处于战后整顿的大忙中,相隔一年半之久,领导更不了解张少群的脑子已经出了大问题,才导致这样的疏漏。

  1954年12月,张少群回到了故乡江苏省吴江县(今吴江市)盛泽镇。他是带病复员的,幻觉幻视症状不断反复,眼中布满飞蝇状黑斑,耳中常有飞机声和枪炮声轰鸣,行为严重失控。一遇外界刺激就发病,有时走在大街上,只要见到有飞机从头顶飞过,就会扑倒在地大喊防空!隐蔽!有一个下雪天,他静静地趴在一座煤山顶上一动不动,等同事们找到他时,全身已被积雪复盖,大家拉起他询问怎么回事,竟说是在观察敌人的动静。有时听到鞭炮声,他便从窗口跳进跳出,在家里也硬说身边有水有血有死人,整个自我感觉完全回到了朝鲜战场,大喊大叫着冲啊杀啊,一次次把家中器物都砸坏,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病情的发展不易适应正常工作,他先后以普通工人的身份五次调换工种,收入微薄,造成两度婚姻破裂,第二任妻子在医院产下姐弟双胞胎后,只身不告而别,一去不回。儿子在两岁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胃病出血又造成贫血,严重眩晕,乡下的亲戚送他一只公鸡,他就拿针筒从公鸡身上抽血注射到自己身上,自然不会有效果。病休时工资拿一半,只有16元5角,还要赡养老母和幼女,一家三口常年靠酱菜汤配萝卜饭过日子。为维持生计,他一度上街摆小摊,又被视为“投机倒把”屡受打击,有一次为了躲避城管人员,跟在身边的女儿跌破膝盖,他一边为女儿裹伤,一边流泪,叹说实在没有想到,离开部队后的日子会过得这样窝囊!

  张少群变得十分自闭,发病越来越频繁。女儿长大后当上一名纺织工人,多次评为先进生产者,她理解父亲,一心想治好父亲的病,可是治疗顽疾要花很多钱。更为不幸的是,女儿在工厂转制时下岗回家,又患了癌症。女婿也是下岗工人,靠临时打工收入少,难以应付。张少群先后向中央机关和省、市、县各级政府反复申请,恳求调查因战致残原因给予合法抚恤,不少干部竟把这种正当申请视为乞讨,有的还冷酷推拒:“没有伤残证,免谈!”他的两位退休老战友,曾给他汇过2000元钱表示慰问之意,并准备往后再陆续接济,他却坚决让女儿把钱用汇款人名义捐给了苏州市红十字会,还将发票寄给了汇款人。后来再寄钱,他就干脆退回。张少群拒绝别人的好心施予,坚信国家终究不会抛弃自己的忠诚战士,仍继续申请不止。
  
战友的期待
  
  面对病残老功臣张少群的痛苦挣扎和悲悯诉求,拖延半个多世纪后,有关部门终于有了表示,给张少群办了“低保”,《吴江日报》和吴江新闻网还于去年8月16日发表一篇题为《老功臣患疾病 政府鼎力相助》的报道,替政府代言,首次公布了张少群的光荣历史,又说经“调查核实”,“作战期间,张少群患上脑震荡和瞳孔发炎”,回国后“一直不能被治愈”,使张少群及其亲友深受鼓舞并心存感激。但是,低保的金额对一个重残病人所必需的医药费、住院费、营养费和专职护工费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论亲属多么克勤克俭节衣缩食,也无力支撑,可见“政府鼎力相助”分明是浮夸之辞。报道又说“受到一些政策上的局限,医疗费用不能全面解决”,确切地传递了一个信息:有关部门对张少群的帮助已经到此为止。

  其实,在军人抚恤问题上,“政策上的局限”并不存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于2004年8月1日颁布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对于退役军人因战、因公致残评定或调整残疾等级,以及享有何种抚恤优待等,均有具体条款,其中第二十八条规定:“退出现役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由国家供养终身”。由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总后勤部于2007年11月10日联合颁布的《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试行)》中,还明确规定“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经系统治疗终结后,劳动、生活和社交能力仍基本丧失”者,评定为残疾二级。

  要查清张少群在朝鲜战场因作战致残的经过,确认其革命荣誉军人身份和补办合理的抚恤手续也不难,而且一定会得到老部队和相关医院的积极配合。原志愿军第26军现为解放军第26集团军,驻地在山东,各团、营、连都有军史记录,张少群及其亲友也能提供直接间接的关系人作为调查线索。联想到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每当整人都雷厉风行,可以不舍昼夜、不惜成本、不计后果地内查外调罗织罪状;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职能部门为什么就不能依据“以人为本”的大政策,拿出一点同情心和责任心,多付出一点精力,依情依理依法,给予一位伤残老功臣多一点应有的宽慰和抚恤呢?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大无畏气概,战胜了世界头号强国所拥有的现代化侵略军,从而为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史画上了句号。参加过万里长征的26军军长张仁初将军曾以切身体验对比说:红军长征很伟大,但是朝鲜战争的残酷性和艰苦程度,比长征还要超过好几倍。正因为如此,祖国人民把志愿军称为“最可爱的人”。

  张少群已是风烛残年,来日无多了。笔者与张少群一同参加解放军第9兵团知识青年训练班,所在小队中数他年长,对我这个未成年的小兵有过热情照顾。全小队共12名加入志愿军的知青战友,大多已牺牲在朝鲜战场。我到过上甘岭阵地,亲眼见过层层叠叠的烈士遗体,对鏖战献身者和幸存者永远怀有至诚敬意!想起往事,总不免热泪长流。为求改善张少群的困境,我也多次给有关部门写过求助信,毫无反应,因此不得已向社会发出公开呼吁,祈愿大家共同来分析情况,促请并协助有关方面妥善解决老功臣张少群的难题,还他一个享有尊严和温暖的暮年,不要再让百姓叹息,老兵心寒,更不要让当年的较量对手齿冷。

  如果我们能对所有爱国者报以爱,那末,中华必振,中国必兴!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